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时间:2022-03-18 23:24:5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做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和学好历史的关键,也是历史学科能够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应该做到情由景生、润物无声、渐进发展和心灵交流。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意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课程教学的灵魂。

相对以往的思想教育目标来说,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它不但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还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自然人正常情感的培养与升华,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应该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会有过的心情。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因此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的人: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那么,如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好地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情由景生——创设恰当合理的情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前提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源于某种信息对大脑的冲击,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情境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思考。当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时,就会产生丰富强烈的情感。一段音乐、一幅图片、一个短片、几句诗词、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几句精彩的语言等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极好材料,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有时比起严肃的理论说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更容易打动人心,点燃情感的火花。

例如,一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立即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那列强无视中国主权的1919年,感受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的份量,体会青年在社会进步的责任;一睹《乔的笑》(反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仰头大笑的新闻照片),学生受其笑容感染,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喜悦;读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气便浮现在眼前;而一句句式整齐的“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使学生一下子意识到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三个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润物无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内隐性,是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感受,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而不能靠教师的强行灌输、牵强附会。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渗透、感染,促使学生思考、发现、内化,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尤其是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更应该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融入历史环境中,体会当事人的一言一行,这样他们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认识。同时,要尊重学生情感的差异性、多样性,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让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像当年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思想治理北大那样去组织教学。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探究,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寻访历史遗迹、作调查访问,这样,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具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更真实,情感更丰富。

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可以用精炼语言介绍:20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广播公司举行了一系列民意调查,其中有一项是“你认为谁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结果是,马克思排列第一位,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分别排列第二、三、四位,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再让学生读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这样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无须多言,学生已被伟人打动。 三、渐进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本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如何能急于求成?教师可以就一节课、一单元预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但这一目标的设定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要意识到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时教师预设的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未必能达到,这时,也不用急着要学生达到,要允许学生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学生在这节课感受不到的可待下节课,这单元学习体会不了的可待下单元,这学期意识不到的可待下学期,甚至等待一年、两年、三年,或者更久。“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没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

比如,关于民主与法制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多次出现:学习中国古代集权统治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与法律规范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制度的优缺点;学习新中国的政治曲折历程时,思考“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革’的悲剧重演?”,体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意义;学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探寻政治民主化与国家稳定强大的关系;学习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时理解民主从思想到实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民主的认识不断加深,甚至在将来还会继续,这期间,知识面的扩大和人生阅历的增长,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情感,使其逐渐趋于理性和包容性。

四、心灵交流——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升华认识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是师生心灵交流、情感共鸣的过程。如果教师自己在研究与讲授历史时不曾心潮澎湃,如何让学生激动不已?如果自己不曾聪明睿智,如何让学生醍醐灌顶?如果自己不曾感慨愤怒,如何使学生群情激愤?如果自己不曾有爱国心、责任感,如何使学生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

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是保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必要的环境。为此,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感受,允许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对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一个学生可能只看到某个方面,但是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的观点整合起来,很有可能就是对这一事件的全面准确的认识。

学生正确的情感认识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当学生提出了正确的观点,教师应当及时地肯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定,使这种一闪而过的念头转化为深刻的认识;而当学生的思想受到局限了或走入误区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对比中去发现、感悟,以宏观的视野、发展的思路去看问题,或者帮助学生找出其推理中不合逻辑之处,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说到理学,很多人会联想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缠足和立贞节牌坊等束缚人性的言论和行为。理学仅仅是束缚人性的一道道绳索吗?理学家都是些道貌岸然的东西吗?如此反动的东西能够存在千余年吗?教师可以做如下的引导:理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理学产生于两宋社会危机严重的背景,外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内有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所以理学家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其实是对社会稳定秩序的追求和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强调。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补充理学家和深受理学影响的人的人生关怀,如张载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把内在的修养与社会的相融合;顾炎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到这里,一些学生不仅对理学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且感受到个人的责任了。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②[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9页。

③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b083e0e009581b6ad9e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