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九月十日偶书》“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飕①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②却自惊。 [注]①飕飕:寒风凛列的样子。②安仁为西晋著名诗人潘岳,字安仁。他在三十二岁时,因感于时光流逝而作《秋兴赋》,其中有“斑鬓影以承并兮,素发飒以垂领”的衰老之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雨秋阴”四字,暗扣题目,暗中点出节令正值凉气袭人的深秋。 B.首联言酒醒后仍是“心绪杳难平”,给人以“举杯浇愁愁更愁”之感。 C.“红叶飕飕竞鼓声”运用比喻手法,言红叶飕飕之声犹如锣鼓声响。 D.诗歌前四句借用“雨”“酒”“黄花”“红叶”等意象,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愁绪。 2.诗中采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来表现自己“心绪杳难平”?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在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满眼看到的是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红叶飕飀作响,这更增添了冷落肃杀之感。①直接抒怀。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这表达了诗人的多情之态。自然因多情而心绪不平。①用典抒怀。尾联借用潘安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年已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 意蕴进行综合分析。C项,“竞鼓声”的意思是竞相发出声响,选项对此理解错误。故选C。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此诗在令人愁肠苦结的阴雨晚秋里,作者触目伤情,满眼看到的是满地的落叶黄花,听到的是红叶飕飕作响,这更增添了冷落肃杀之感。颈联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说自己与世俗相违背,能够不同流俗,但偶有机缘,还是脱不了俗情,这表达了诗人的多情之态。自然因多情而心绪不平。尾联借用潘安十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年已逝而暗自心惊的情绪。 【点睛】 诗歌《九月十日偶书》赏析: 公元968年(北宋开宝元年),刚刚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实行“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南唐软硬兼施,苦苦相逼。 李煜只好遁逃醉乡,借酒浇愁。 为了摆脱王朝末日这种“鸦啼影乱天将暮”的恐惧与烦恼,他靠“杯中物”来消磨时光,特别是在烛残漏断、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更是醉复醒,醒复醉,一味在醉乡和梦乡中寻求精神解脱。每年的“秋雨梧桐叶落时”,是李煜最为凄凉、伤神的季节。 一次,他在夜阑酒醒之后无法入睡,倚枕沉思。面对秋雨孤灯,他望着身边同他患难与共,为他分忧解愁的小周后,想起前半生的悲欢离合,不禁百感交集,心绪难平,痛觉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大有“今生已矣”之慨。他深悔自己不该生在这个身不由己的帝王之家,面对山雨欲来、黑云压城的时局一筹莫展;也怪自己当初想皈依佛门,却无勇气斩断同世俗的万缕情丝,倘若昔日能断然超脱红尘,而今就不必因沧海横流而忧心如焚了。眼下,他虽然尚未跨入“不惑”之年,但已早生华发,鬓染秋霜。他对此并不大惊小怪,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像晋朝潘岳那样,写什么《秋兴赋》来惊叹自己双鬓斑白;他认为只要能借助诗酒发泄淤积胸中的愤懑,便是最大限度的自我超度。 想到这里,他蓦然起身,披衣下床,挑灯夜吟,写了一首七律《九月十日偶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6f7d5505a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