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第3讲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 限实规范训练

时间:2022-10-04 05:42: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ord

一、选择题



3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与文化

1.孔子有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把“性相近,习相远”的各种人群,通过教育来消除他们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把这个理想归纳为( ) A.温故知新 B.有教无类 C.克己复礼 D.因材施教

2.“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

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3.孟子和黄宗羲两人虽然生活年代相差久远,但他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民生问题,黄宗羲说“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孟子主X“民贵君轻”,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说法是( ) A.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两者毫无关系

4.下图是某某省某某市亭林公园,这是为了纪念一位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而兴建的,图中雕像后面的墙上写有源于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 )



A.黄宗羲 B.李贽 C.顾炎武 D.王夫之

5.朱熹从鹅湖参加学术辩论凯旋时,途经武夷山分水关,赋诗一首《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意思指朱、陆二人在理学上各有“地势”,并且呈“西东”鼎立。流有万千,其源为一,基础都是儒学,都沿袭着孔孟的认

1 / 4


word

识论和封建伦理道德观,所以说“合处同”,也就是说他们相同的主X(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6.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X,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7.下面哪幅字贴上的字体不是由隶书衍生出来的( )





A B C D

8.之所以说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主要是因为它( )

A.发展为全国性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 B.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 C.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用管弦控制节奏渲染气氛 D.产生地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路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2 / 4


word

材料二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X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3)据材料四、五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与朱熹有何不同?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10.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时代

的变迁在文学艺术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宋代文学艺术识的填充。

文艺

时代风貌

领域

重文轻武;市民阶层兴起,

书法

会生活丰富多样。

文人山水画也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

绘画

(2)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



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

飘逸又豪放的高远境界;苏轼词风意境开

宋词

(4)

阔,雄浑壮观;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

(3) (1) 成就、特色

3 / 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7b195e807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