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时间:2022-12-11 23:1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鹤楼 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一棵,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为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遗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亮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存有一片碧绿的芳草全面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就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驻跸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玉华宫,又极富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沦为历代所尊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亲眼目睹此诗,大为赞叹。说道:“眼前存有景道严禁,崔颢题诗在底下。”汪沧浪也说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下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恳请看看他就是怎样写下的:昔人已乘坐黄鹤回,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一棵,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就是?烟波江上并使人恨。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


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多样的想象力将读者导入远古,又返回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存有谁能够不深感它的婉转壮阔。这首诗历年来为人们所尊崇,被列入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深藏,浑然天成,即使存有一代“诗仙”之表示的李白,也不由得钦佩得连连惊叹,真的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不好。为此,李白还惋惜得叹息说道:“眼前好景道严禁,崔颢题诗在底下!”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存有“文以气居多”之说道,此诗前四句貌似随口讲出,一气转动,顺势而下,并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发生,却因其气势B90直下,并使读者“鼓为五弦,看著飞鸿”,急忙念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合发生,而这就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似的忘掉了就是在写下“粱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存有定声的七律。G540:首联的五、六字分庭抗礼“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罔顾什么押韵,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存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下过。就是诗人急于在写下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急于自创别调的情况也相同。认为还是知之而罔顾,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搞诗时所说的,“若是果存有了奇句,连平仄利害不对都使的”。在这里,崔颢就是依据诗以立意为必须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回去展开课堂教学的,所以才写下这样七律中少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者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回去,遂擅千古之雷”(《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5d92426f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