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北京海淀高三(上)期中语文)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1】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2】顺广川,薄暮未安坻【3】。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1】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2】方舟:两船相并。【3】坻:指江岸。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D.“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 ...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14.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6分) 解析: 12.(3分)D(“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作者从沉溺中惊醒,也如狂飙突起,喷泻出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在国事与家事,事业与私情的天平上,作者作了理智的抉择。) 13.(3分)B(作者结尾句慷慨激昂的情怀,悲伤、低沉的情绪荡然无存。) 1 14.(6分)解析:慷慨悲凉,是建安诗人的共同特色,该诗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很善于运用感情起伏的反差,来突出内心的激情,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品先通过景物描写,创造出一个典型的艺术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悲愁的心境,使诗歌的情绪跌入低谷。接着急转直上,又把情绪推向高潮: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惜抛弃个人的一切。可以说,这种落差越大,就越能突出诗人慷慨豪迈的情怀,也就越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要点: 开篇表达了从军讨伐时的壮志豪情;中间情绪低落,转为征人思乡的愁悲之情;结尾抒写报国捐躯的慷慨豪迈之情。 翻译: 随军千里去征战,讨伐那盘踞东南的孙权。 船船相并沿着大江而下,夜晚将至还未抵岸。 眼前太阳半落西山,林梢上尽是夕阳的余晖。 两岸的蟋蟀声此起彼落,江上的孤鸟翩翩飞翔。 征夫的心中有所思念,凄凄怆怆让我哀伤。 走下战船登上那高处的阵地,草叶上的夕露沾湿了衣衫。 回身赴帐上床休息,我心中的苦闷诉给何人。 既然自己已参加了战斗,怎么能时时挂念一己之私。 作战中随时献出生命,这种道理怎可违背! 赏析: 开篇二句“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点明从军远征的目的。作者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这次出征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因此,他对这次从军出征抱有很大的希望。一个“遐”字、一个“讨”字,写出了这次出征的浩浩荡荡、堂堂正正,显现了诗人内心的艰巨感和自豪感,从而为作品奠定了一个慷慨激昂的基调,并成为全诗的主旋律。 然而诗人并没有立即从正面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及令人神往的战斗生活,而是笔锋一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景物。“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这二句既写出了从军生活的紧张气氛,又写出了因离家愈来愈远而产生的一种惆怅感。“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是诗人思乡之情的自然流露。不仅如此,秋风中蟋蟀的哀鸣,暮霭下孤鸟的乱窜,更增加了内心的凄凉与悲伤。诗人把暮色中的行军、夕阳下的桑梓及蟋蟀、孤鸟等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68f3b4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