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国大学身就业趋势浅谈

时间:2022-04-01 15:20: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年中国大学身就业趋势浅谈

按照业内专家的流行说法,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后的第四次人才流动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复兴经济的需要,开始有限度地鼓励人才流动起,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20个年头。 在一幕幕人才流动的大场景中,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才群体的流动是最令人关注的。20年来大学毕业生择业标准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发展变化最生动的缩影。旧的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的藩篱在一次次的革新中被逐渐拆除,人才的价值为市场所发现,人才的潜力为市场所解放,堪称2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精英”们难以抑制的自豪

事实上,一直到1985年,负责在《学生派遣证》上盖章的,还是学校的人事处。这意味着,学校是把学生和老师都当成同样的“国家干部”看待的。后来,逐渐从该处分出来一个“学生处”,一个“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大多又改名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大学生走到哪都是宝,那时的大学生也都相信:“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国家分配”的岗位上始终坚守、修炼内功、深化内涵、一干几十年,是最普遍的心态。因为大学生的紧缺和国家的“包分配”政策,让当时的大学生没有丝毫的就业压力。而这群精英们的就业分配之好,是今天在择业时焦头烂额的“同类人”难以置信的。

但是,时代总是在进步的,人才市场也在逐步的完善当中。

1989年是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年份。从这一年起,国家正式宣布学生可以“双向选择”———“工作找我,我找工作”,对对碰。“下海”的说法“甚嚣尘上”,第二次人才流动大潮开始掀起。200311举行的武汉大学110周年校庆,破天荒地,从深圳开出了校友专列,全是1989年以后“孔雀东南飞”的学生。其中光是在金融机构、软件开发公司等新兴部门就职的,就有5000多人。

1992年后,高校毕业生开始了完全自主择业的试点,连指导性计划都开始越来越少。此后数年,国家机关精简分流、国有企业改革,拉动着学生们的就业标准一天天务实,“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成了普遍的心愿。 不再“精英”

社会大背景的变化、国家建设中心的转移、特别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使得毕业生就业必然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行列。

而从“精英”到“大众”的过渡,有欢笑也有痛苦。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了约15%,在统计意义上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转型”。当有些人在为大众化来临而欢呼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内心忐忑不安。

参加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毕业生试图通过考研摆脱“大众化”为就业带来的阴影,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景象又开始在考研中重现。而到了新世纪,不仅大学普遍扩招,研究生、博士生的招生也大为扩大,研究生、博士生已出现大众化的趋势。


在对20年来大学生就业趋向的历史回眸中,昔日有些缥缈的“精英意识”和今日面对现实的“大众思维”,是在我们脑海中刻下最深印记的两个字眼,因为它们都透着谁也无法抹掉的时代的气息,并一起构成历史的沧桑变迁。 不同的时代气息给人或轻或重、或神圣或平淡的体味,但“大学生”和“人才”这两个字眼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与民族复兴的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是不会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被忽略的。我们有幸处在一个追求飞速发展、追求新的复兴机遇的新时代,我们坚信新的时代必将会赋予年轻的才俊们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坚信新的时代会从年轻才俊们身上获得更大、更令人欣喜的发现。

纵观我国20年来大学生就业趋势的走向,我们在感慨世事变迁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不仅是国家、政府、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就业前跟上行业的发展要求,努力做到自身素质紧跟企业标准,是当代大学生值得深思的一个关键问题。

丝路教育仅以此文为开端,将以系列文章为广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指点一二,希望能帮到那些此时正处于“求职迷茫期”的毕业生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8b3da7b0717fd5360cdc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