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裁作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改写作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改写作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朋友之间的情谊怎能忘却,眼看杜少府就要上任蜀州了,要送他最后一程。 我骑马赶到岸边,在雄踞三泰之地的长安,遥望烟雾迷茫的五津,面对如此幽寂的景象,一股离别的悲伤之情涌上心头。就要和杜少府分离了,心中有许多的感想,杜少府是我唯一可以谈心的朋友,我们都是为官在外的人,背井离乡,孤身一人,逢年过节,只有你能来陪伴我,任你被调去蜀州,有了升官发财的机会,我当然不想你离我而去,但我不能自私的让你在我身边陪伴我。我含着泪说:“四海之内只要你这个知心朋友在,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犹如近邻一般。我不会忘了你的!”杜少府赶紧下了马,两个相拥而泣,“好朋友,我也不会忘了你的,等我在蜀州把一切安顿好了,就会给你写信,我会抽空来探望你的。”擦了擦眼泪,我紧握住杜少府的手,说:“不要在分手处的路口,像伤离惜别的青年男女那样的泪湿衣襟。”将杜少府送上了船,我骑马回到了家…… 送别了知心朋友,我就像送别了亲人,我们虽无血缘关系,但我们胜似亲人。 在古代三秦之地,辅卫长安城垣宫阙。宫阙气势宏伟,却隐隐透出一丝酸楚。亲爱的朋友,你即将远去,不知未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过去的回忆,一幕幕放映,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秋风,染上我的思念,希望能伴你远行。未来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是否知道?与你道别时的心碎。彼此间心心相映。在我们的余生,谁又清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见面呢?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忙碌着,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的人。思念家乡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 这大概就叫乡愁吧?无论什么都很感激。微微的凉风,芬芳的稻香,靓丽的玫瑰。对前程,对未来,一切都很渺茫。对那无法忘怀、抹不去的记忆,更是懂得珍藏。 是那浩瀚的星空,璀璨的明月?是那广阔的大海,绚烂的彩虹?亦或是纷飞的落叶,不眷的恋歌?无论在天涯海角,拥有你便足够了。知己啊知己,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像在一起。最起码,都互相牵挂着对方。朋友,是无价的,这份情谊,是日积月累、天长地久、永恒不变、隽咏无穷的…… 亲爱的朋友,请别在朋友道别的时刻伤心痛苦,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可能,抑制不住,潸然泪下。若即若离间,友谊像雨水一样,细细密密,断断续续降下,由最初的青丝,到最后分别的泪珠。 亲爱的朋友,一路走好!别忘了,我还在默默地祝福你!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为修撰,但是不久因写了《檄英王鸡文》触怒了皇帝而被革职。后王勃远走蜀中,得到机会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在任期间犯了死罪,虽饶幸被赦免与一死,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连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受到惊吓,竟然在惊悸中死去,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诗风中带着豪迈之气昂扬的情感,更因在诗句中巧妙运用韵脚,开辟了唐代诗歌写作的先河,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全唐诗》里收有王勃的两卷诗作。 这首诗写出了王勃的感受。他认为四海一家亲,真正的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近如邻居。这也是王勃在和朋友离别时所写的,表达了他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在和友人离别时所写,但也表达和友人感情深厚的诗很多,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前我有很多好朋友,有了她们在我身边,我就会非常的快乐。即使她们都陆续转走了,可我总觉得她们还在我身边,陪着我。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令人羡慕的。也许这就应证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了吧! 通过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友谊比路宽,比海深,比天高。 这首诗是王勃任职长安时送别友人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唐代称县尉为少府。蜀川,即蜀地,今天的四川省,有的本子作“蜀州”。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蜀州在武后垂拱二年(686)设立,其时王勃已去世多年,因此推断应作“蜀川”。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崛江五大渡口。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风烟望五津”即“望风烟五津”,用“五津”代蜀川,前加“风烟”二字,尤显得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次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究竟怎样,并没有说出来,因而让人觉得语意未完,这在修辞学上叫“跳脱”。那未完的语意,读者可以自己揣摩,王勃是一位要强的青年,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一个话头:“我们都是在外做官的人。” 三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在王勃看来,自己在长安做官,杜少府到蜀川赴任,但万水千山不会隔断他们的友谊。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朋友就好像在身边。王诗之前,三国魏曹植有“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王诗之后,唐张九龄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送韦城李少府》)。三位诗人的构思大体相似,但王勃的诗句更显得气象阔大,志趣高远,因此流传最广。 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在歧路”三字,照应题目中的“送”字。“儿女”二字,字面的意思指年轻的情侣。儿女情长,送别时难免以泪洗面。王勃和杜少府都是志向远大的“宦游人”,怎么能像情侣那样哭哭啼啼,让人笑话呢? 赠别诗大多是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情调很感伤。但王勃这首诗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8d4b361cc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