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贫困生思辨段 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自述感动了许多网友。文章里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而是真实地讲述了他的大学生活,让大家看到了苦难中的这股韧劲。 文章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他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第一次合照…… 后来,他通过兼职有了收入也成功保研。在研究生期间,他决定不再要助学金,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 文末,他说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其他清华校友一样“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感动着我们。 苦难中奋进 他从“放牛娃”到“北大博士” “和我家共养这头牛的大爷,总是毫不留情地批评我放牛不认真,牛儿没吃饱。满怀委屈的我也不做争辩,只是在想,我不适合放牛吧。” 前不久,一篇十几年前的博士论文后记同样打动了无数人。文章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博士肖清和,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放牛娃到北大博 士的历程。肖清和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这一博士论文入选了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大学文学院官网显示,肖清和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大学校报此前介绍,肖清和1980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一个小山村,在他8岁那年,爷爷病逝,家中无一分积蓄,多亏一位医生资助了20元,才为爷爷办了丧事。小升初考试他取得了全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家里付不起学费而一筹莫展。同龄人都去新学校上学了,而他只能边放牛边找书看。 那年秋天,他背完了整整一本宋词。第二年春天,在母亲努力下,他终于重返学校。1999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2003年,以优异成绩免试攻读该系研究生,2005年又由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资格。 “寒门博士”黄国平 苦难写成诗,生活变成光!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刷屏。作者名为黄国平,他在文中回顾坎坷求学路,感染了很多网友。 黄国平年少时生活窘迫,在煤油灯下读书是他最开心的事。求学路上,压力重重,有一个信念始终支撑着他前行:“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与生活“鏖战”二十二载,这位曾被搀扶的少年终成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90fa3375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