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得意,得意赏言——诗歌的炼字 什么是诗?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独特的回答。但本质上,诗歌是诗人表达情思,抒发情感的载体,我们也通过每一首诗歌表达诗人与众不同的情感。 诗人会如何来抒情呢?靠意象,梅兰竹菊鸟兽鱼虫,都能寄托诗人的情感;靠写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都与诗人的情感完美融合;而某些时候,诗歌中的某个字,某个词,就能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点睛之笔。比如我们小学必背的诗歌“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春意的盎然生机写得如此富有动感。春意如此动人,诗人当然要及时行乐啊。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这种锤炼字词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往往能使诗歌的字词简练精美,景物形象生动、情感表达独特而富有个性化,令人难以忘记。读诗时,人们感慨于某个字词的精妙,从而感受到诗人的良苦用心。 锤炼动词,让语言凝练传神,生动形象。 巴尔扎克说过,动词能够“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就是因为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东坡的绝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惊涛和千堆雪的状态,就是由“穿”、“拍”、“卷”来展现的,“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这几个独特的动词,也展现了东坡的豪迈情怀。除了豪迈,有些动词也能使人感受到苍凉沉痛,淳熙三年,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因此写下千古名篇《扬州慢》,其中一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连废池乔木都不愿再面对战事,何况是战争中受创伤最多的平民百姓呢?一个”厌“,沉痛伤乱之情就到极致了。 锤炼形容词,化无形为有形。 诗歌本质上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要抒情,就少不了绘景摹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身临其境,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不得不说诗人对形容词的选择了。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尤以《凉州词》为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不仅写尽了边塞的旷远荒凉,环境之恶劣,而且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诗人的情感,也就完美表达出来了。 锤炼虚词,开合呼应,疏通文气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也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巧妙,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炼字难吗? 如果说炼字容易,我怕杜甫贾岛卢延让这些“炼字派”半夜回来敲我的门,杜甫在《江上 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意思是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像这样产量惊人的诗圣都如此苦吟,就难怪贾岛会说感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了。 诗人苦苦吟诵字斟句酌,只为一词一句,值吗? 诗人苦苦吟诵字斟句酌,只为一词一句,值吗? 这样的苦吟,也许离我们很远,也许很多人觉得自己又不是诗人,也不是文字工作者,没必要这样字斟句酌。其实我想说,那些文人这样苦苦吟诵,除了为留下传世名篇,我想更多的,还是那份根植于骨子里的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吧。 而对文字的敬畏,恰恰是我们这代人需要重拾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97ada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