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中外语言学史》考查试卷 文学院 084班 李亚杰 8号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朵盛开的花 如果让中国不同地方的人说“他走出胡同口”这句话一定有不同的说法。在苏州的人这样说:“俚走出弄堂口”,而北京人就这样说:“他走出胡同口儿”。不仅仅是这两个,如果在其他地方就又是不同的说法了。这种与标准语有区别的,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就叫做方言。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只有密切联系汉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汉语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为三千,西周初期还分封八百诸侯,那时候汉语及其方言的情况到底如何,因史料很少难以具体论述。但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方言差别已可以从先秦古籍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黄河东西的汉语方言已有差异。根据古书记载,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时代,汉语方言除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以外, 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经在东南地区内逐渐形成。从《史记》、《汉书》及《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书的记载,可知百越之地古代早就有汉人居住,但他们的来源地并不一致。在汉人跟汉人、汉人跟异族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逐渐地形成吴、粤、湘等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乃至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就跟中古以后发生的人口大规模集体迁移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第1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他们自河南并州、司州、豫州等地南迁,定居在江西中部一带今赣方言区域;第2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汉人以及已经南迁江西的移民继续往南迁移,到达闽西及赣南一带;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濒亡之际,中原汉人随着抗元义军继续南迁,到达粤东和粤北一带。这三次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语言学家认为是形成汉语客家方言的主要社会原因。 汉语方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间断的、渐变性的,然而现代汉语方言跟古代汉语方言的面貌已大不一样,如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面貌有别于古代汉语共同语的面貌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汉语方言(无论是大的方言区或小的方言片)都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 由于我是东台人,对东台比较熟悉,下面就介绍一下东台方言。 据说,东台的得名是源自“东泰”,即“泰州东乡”的意思,后来的海安、大丰(原名台北)都是从东台析置而成的。元末明初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吴王”张士诚、明朝“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史书上都说其为泰州人,但事实上他们是现在的东台(大丰)人,只因当时东台属于泰州。泰州升地的成功,使得泰州重新恢复了泰州方言圈的西部各县;但泰州方言圈的东部各县却因为东台升地的失败而继续寄人篱下。东台方言分为台城话、堤东话、堤西话、街唐话等。其中台城及堤西话受淮扬影响较大。街唐话受吴语影响较大。东台方言还保留了很多古语词汇。东台属于泰州方言圈,划分为苏北,但在中国版图上居于南北相对适中的地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是秦岭和淮河,所以严格的来说,这里属于南方。但这里的人不会特别执着的以南方人自居,因为毕竟在长江以北;当然也更不会说自己是北方人。正因为此,所以泰州人管北方说下江官话北片、中原官话和山东官话的人为“侉子”,管南方说非官话方言的人为“蛮子”,俨然一副居中自傲的态度。 苏北方言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言是“杲昃”(音:稿子),意为“东西”的“杲昃”一词在苏北方言中运用得极其广泛,几乎只要是“东西”一词的所在处,就有“杲昃”一词的影子。在苏北方言里你常常能听到“你吃的什么“杲昃” “用的什么“杲昃”,“玩的什么“杲昃”等含有“杲昃”一词的话语。他们把吃苦受累说成“挨杲”(受罪);把聪明,有心眼,会计算的人形容成“杲子简”。就是在吵架,骂人的话里他们也离不开“杲昃”一词。东台籍著名学者、报人戈公振先生曾向讲解过这两个字:杲,日出东方,代表东,昃,日落西方,代表西,两字分别出于《诗经》和《易经》„„ 苏北方言里的有许多谐谑性的词汇虽然有的只是简单的两三个字组成的,听起来却风趣无比。比如他们在与人调侃时常喜欢把吃饭说成“捣头”,把睡觉说成“挺尸”。初看这两词不知啥意思,细一想,人吃饭时的样子,不正象鸡啄米,头捣个不停吗?我们睡觉时的样子,直挺挺的躺在那里,不就是象一具挺着的僵尸吗?这些话看上去感觉好象有点低级庸俗的味道,但你细想后,会不得不由衷的佩服我们东台人比喻的生动和精妙呢。 幽默类的小口语在苏北方言里很多,有时不需要你去细想它的蕴意,但看字面就能让人发笑,他们常常把吵架哭闹说成“或(嚎)丧”(象办丧事一样嚎丧);把老相,不知天高地厚,不谦虚的人唤着“老象巴子”(象目中无人的大象一样拽);把喜欢罗嗦的人说成“穷嘴”,意思是说罗嗦的人说得太多,把嘴都说穷了,想想人的嘴能说穷吗?听到这样的话,让你想不喷饭都不行。 在广大的苏北地区,常常有人把自己的老婆唤着“女将”,把自己的丈夫唤着“男将”。想一个在家操持家务,里外都是一把得力好手的女主人,多么象极一位英姿爽飒,威风凛凛的“女干将”,一个奋发进取,广开财路,发家致富的男主人,多么象极一位能征战沙场,勇往直前的“男干将”,这些生动幽默的方言,不仅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更是在对生活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高度提炼,听来让人备感真实和亲切。 在苏北方言中对日常用品和某些动物也有他们特有的趣喻,比如说他们把小板凳叫着“趴趴凳”,把蛤蟆叫着“癞包”,把青蛙叫着“田鸡”,把蜈蚣叫着“百脚”,看着这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比喻,你不得不打心眼里佩服苏北人的聪慧,想那小板凳趴在地上可爱的样子,不是趴趴凳是什么?两条腿在田间乱蹦的青蛙,不就是一只田间生活的公鸡么?癞蛤蟆,不就整一个癞皮包着的小包包么?把蜈蚣说成“百脚”,那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个百脚蜈蚣的立体摄影写真啊。还有“釜冠 ”意思为锅盖 ,釜就是锅, 冠有帽子的意思 ,锅的帽子就是锅盖,非常具有文化气息! 每一种方言都有其自身的魅力,像苏州话听上很温柔,东北话很豪放等等。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渐渐失去以往的风采。老百姓为了让方言一直传承下去,自发的开展了保卫方言的活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游汝杰则更赞成“推广普通话,善待方言”。他提倡,普通话用于正式场合或公共场合,方言用于私人场合,构建双语和谐社会。游汝杰认为,当前很多城市都是双层语言社区。有调查显示,上海大中小学生在家庭交际场合,应用上海话的均匀比例为53%。上海人相互之间的交换,上海话的应用频率占80%以上。而在香港和澳门特区,粤语不仅是私人场适用语,也是公共场合的通用语言。 在表达思想情感和处所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上风。同乡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认同最直接可靠的根据就是乡音。在海外说汉语方言的华人超过3000万,粤语、闽语、客家话都被当作中华民族认同的标记。很多海外华人只能说某一种汉语方言,并不会说普通话。方言是联结他们与祖国的情感标记。 “检验一项语言政策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看其是否达到了平衡。”教导部语言文字利用所研究员、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苏金智认为,我国各处所言差别很大,不推广普通话不行,方言不保护也不行,要害是如何科学平衡。人们要多学几种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其它语言时,必定不能丢了本民族语言。 每种语言和方言都拥有自已的宇宙,这个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对不懂这个方言和语言的人是一块封闭的领地,是别人难以体会和领悟的空间,一种方言和语言的消失就是一种独一无二文明的死亡,只懂英语和普通话的人难以理解懂这门语言和方言的人内心的悲恸和伤感。所以政府有推普的义务,同时也有保护方言的责任。多一种语言和方言就意味着更宽的视野、更多的选择机会,更开阔的心胸和灵魂。保护好一门方言和语言就是进入了一个尽管陌生,却充满魅力的空间。保护方言决不是怀旧和守旧,消逝一种方言就是断送一个物种,葬送一种文明型态。每一种方言都是一朵盛开的花,我们要让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dd04d2b14e852458fb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