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意象分析

时间:2022-04-08 18:16: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风的意象分析

风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不同的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在古诗中有不同的意蕴。 一、东风

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是指春风,常含有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的东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

1)反衬伤逝之情,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渲染离别情绪,如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象征专制者和造成悲剧的恶势力,如陆游《钗头凤》中的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4)比喻重要的条件,如杜牧《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和俗语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南风

古诗中的南风即夏风,常象征欣欣向荣,多用于表达轻松愉悦的心境,如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南风有时还用于寄寓思乡之情,如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中的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古诗中的南风常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使用:

1)烘托恬淡的心境,如刘攽《新晴》中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南风也叫薰风,如苏轼的《阮郎归·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三、西风

古诗中的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大多包含着凝重的悲凉色彩。 1)寄托相思之情,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感伤韶华已逝,如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渲染凄凉气氛,寄寓身世之伤,如马致远《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辛弃疾《水龙吟》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蒋捷《虞美人》中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4)营造苍茫、悲壮之美,如李白《忆秦娥》中的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四、北风

古诗中的北风即冬风,常用于象征冬之苦寒,大多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

1)渲染游子怀乡之思,如汉代无名氏《行行重行行》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2)抒写伤别之情,如高适《别董大》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比喻强劲势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和郑思肖《寒菊》中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风是流动的空气,这个道理古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庄子·齐物论》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然而,古人对风依然怀着一种神秘感,认为它纤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处,宛转毫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1。甚至称它详乾坤之至德,莫风气之独尊。配无形于大象,化万物于氛氲。释疑润于黄壤,降霈泽于苍元2 对人类功莫大焉。因此,古人很崇拜风。传说伏羲氏、女娲氏都以风为姓,黄帝有风后为相,春秋时,任、宿、须句、颛臾四国都姓风。古代的水术就是因选择住宅和墓葬要观而得名: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3〕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古代诗人对风的感觉也很敏锐,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起着不容忽


视的作用。 【风与季节】

处于农耕社会的古代中国人非常注意季节的变化,他们观察到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古代诗歌中,意象也往往具有显示季节特征的作用。

风可以带来盎然的春意: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风也可以营造萧瑟的秋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古人还把四季与四方相配,《礼记·乡饮酒义》说:东方者春南方者夏西方者秋方者冬,因此,描写不同方向的风可以暗示不同的季节。 小楼昨夜又东风(李煜《虞美人》,这是早春 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这是晚春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罗隐《魏城逢故人》东风相对,显而易见指代的是

相送难相别,南风入夏初(姚合《送右司薛员外赴处州》南风正是夏初的特征之一。 宋人晏殊词曰:昨夜西风凋碧树《蝶恋花》汪中诗云:落叶西风独掩门《白门感旧》能够凋碧树使之落叶西风不言而喻当然就是指秋风。 北风其凉,雨雪其芳《诗·邶风·北风》 只能是严冬才有的景象。 指出风的方位可以暗示季节,反过来,冠以季节名称的风也可以暗示方位 储光羲有《登戏马台作》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下琅琊县。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第一句写,第二句写,第三句用沧海晨雾开暗示,第四句则以秋风来暗示西。作者依次写出戏马台四方的景象,却不陷于呆板,因其写法的灵活反而显得既含蓄委婉又活泼流畅。

由于在一年四季之中春秋两季自然界的变化较之夏冬明显,更由于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两大主题,因此,在古代诗歌中,东风西风出现的频率明显多于南风北风 有人认为,在古代诗歌中,春风东风并非完全等同,“‘春风的出现往往是早春季节,万物欣欣然萌芽,生命复苏后的欢快和欣喜之情,随春风扑面而来。而东风却常在暮春季节吹来,落花流水春去也,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匆匆流逝,好景不常,盛宴难再,于是伤春、怨春、恼春,使东风也带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

人们对早春之春风与暮春之东风的情感认识还是大相径庭的 此种说法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宋人黄庶曾为诗句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探春》,与唐人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并无二致。 周密的东风渐绿西湖岸《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更是一脉相承。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岂有半点伤感?同样道理, 所蕴含的感情东西又比春秋浓郁,所以东风西风更具有意象特征,是萧条冷落的气象和忧伤哀怨的情感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9f52dc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