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和温州发展模式及其社会政治后果比较-其它社会学解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南和温州发展模式及其社会政治后果比较-其它社会学 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 发展 和民主的密切关系是大多数人拥有的信仰。现在这种信仰在 中国 找到了新的实验场。中国正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会最终导致民主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联结二者的变量是什么?前者导致后者的机制又是什么?新产生的 企业 家阶层会像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推动民主化的中坚力量吗?政府又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虽然现在对中国的 政治 前景给出肯定的回答还为时太早,但通过观察、 分析 改革在不同地区由于发展道路所导致的不同的 社会 政治后果, 比较这些地区 目前 的具有指标性的政治实践,我们还是能够做出基本的预测。我国各地区之间巨大的差异和丰富多样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去从事这项 研究 。众所周知,从八十年代早期开始的市场化和权力下放的改革给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机会, 从而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发展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比较这些不同的模式和他们的社会政治结果而做出基本的结论。本研究的目的正是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政治后果,分析梳理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这项研究选择了两个迥然不同的地区发展模式作为比较案例。一个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苏南地区)。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政府在这个地区早期 农村 工业 化过程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企业家角色, 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 是它的主要所有权形式;而在第二阶段,则经历了政府主导下的不公平的私有化。另一个模式是企业家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民或者说企业家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私有的企业产权和相对完全的市场化导向是它的主要特点。让我首先简朴地概述一下我的调查发现。在 参考 大量关于这两个地区的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我的研究简要地探讨了两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这两个地区政府不同的政府能力如何决定了两地的发展道路。而不同的发展道路直接导致了两地人民同政府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和苏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导致权力的集中(或至少维持原来的权力关系),而温州地区民影企业的发展则飞快导致权力的分散。 这种不同的权力关系决定了两个地区在乡镇企业转制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方式。苏南地区采取了精英操控的、暗箱操作的私有化,而温州地区则采取了以相对透明的方式来处理他们的乡镇企业。 接下来我的研究分析了两种发展模式如何 影响 经济 平等和阶级结构。同传统 理论 预测相反的是,在温州由企业家和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中,由于机会大致均等,结果造就了更多的经济平等和相对均衡的阶级结构;而政府主导型的苏南模式则由于前期政府对机会的控制和后来不公平的私有化,反而产生了更多的不平等和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然后,我的研究用村级选举和地方商会、行业协会的实践作为例子,比较了两个地区的政治现实,并分析了阶级结构与政治实践的内在联系。意料之中的是,温州的相对均衡的阶级结构助长了精英竞争,从而产生了有利于基层民主的社会条件。这可以从竞争激烈的基层选举和富于气愤的草根协会得到证明。而在苏南,我们看到的仍旧是全能型的政府,和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联盟面对大众的局面。政府和地方精英操控基层选举和了无气愤的官办协会就是证明。这项研究的主要发现是关于市场化、阶级结构和民主之间的关系。阶级结构是市场化和民主化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中介变量,它影响着阶级利益和阶级行为。虽然新生的企业家阶级有动机和肯定的能力去推动政府改革,从而使这个阶级成为现阶段中国推动民主的潜在力量,但企业家在不同的阶级结构中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他们的利益 。在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中(苏南),企业家们认识到他们同政府官员之间的共同利益,从而导致了精英联合(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在比较平等的阶级结构中(温州),企业家(经济精英)之间的竞争导致了 当地政治上竞争的出现。同时,认识到他们面临的共同 问题 和群体利益,企业家们慢慢地开始组成各种各样的协会,这些协会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政府改革。简而言之,这个研究对假设的企业家在民主中所扮演的整齐划一(universal)的角色提出质疑。相反,它给出了权变的结论:市场化与民主的关系取决于市场化产生了什么样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政府能力对民主化的影响。政府的能力不仅直接影响民主化本身,而且,它还通过影响对地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和阶级结构而对民主化产生间接影响。我的基本结论是:强政府不利于民主化。道理很简朴,如果没有权力和别的社会力量制约它,强政府将有控制和浸透(penetrate)社会的倾向。以下是本文的顺序。首先,我简朴讨论市场化和民主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我将重点讨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它所带来的阶级结构,以及阶级结构如何影响政治状况。 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工作定义市场化和市场建构不是简朴的现象(例如:FligstEin 2001),它包含丰富的制度建构。这里,我所用的市场化的概念是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众所周知,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为后来的巨大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中国慢慢地从原来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而发展市场经济。 正如我们后来将要看到的,市场化改革只是提供了一个最初的刺激。由于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经济遗产,在同样的国家政策下,却出现了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和后果。在苏南,地方和社区政府利用了发展机会;而在温州,人民/企业家则走到了经济发展舞台的中心。同市场经济相比,对民主的定义则纷繁众多。如肯尼斯 伯伦所写:为民主下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定义是不可能的(Bollen,1990:7)。因此他建议,可行的策略是给出一个工作定义。很明显,中国仍是一个威权体制。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它不是民主。我们既没有分权体制,也没有多党派体制,没有由普选产生的政府。可是,不可否认,在过去的20年中,市场经济改革确实产生了可能影响中国政治前景的社会条件。这也正是为什么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研究。海外的很多学者都把各种协会、商会等作为市民社会的载体(例如:White et. al, 1996 )。同时,在政治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进步,其中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就是已存在十年以上的村级选举。在这项研究中,我以协会商会等经济社团和村级选举作为指标,来考察两个地方在政治实践上的差异。我对民主的工作定义包括两个基本部分:有意义的参与和政治竞争。 [1] 正是通过有意义的参与 —— 让个人的意志得到体现和让人民的参与影响政府的产生——民主才得以完成。参与可以由投票率来衡量,或只是简朴的用参与的性质来决定—— 比如区别积极主动的、有意义的参与和被动的、冷漠的参与。竞争和它的副产品 —— 政治选择 ,是构成民主的第二关键要素。竞争在市场和政治领域有肯定的共通性。正如熊彼特(Shumpter,1942) 所说,一个市场上如果有很多买主和卖主,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在政治领域,“竞争人民的选票”是竞争的主要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733b8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