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25 周二10、11 国社下 “戈夫曼与其戏剧论”(芝加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典型的中程理论者;代表一种5、6时年代反精神医学的起点,这场社会运动延续至今) 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莎士比亚 从生平开始:布鲁莫学生,1959年《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61年《精神病院》。。。。。。 芝加哥大学第二代学者,同时对功能主义与定量视角持怀疑态度,主张重归揭示社会需;强调经验研究,对突发变革之中隐藏的社会力量兴趣极大,对集权控制的关注,对社区与遵从的基础关注。 主张涂尔干的传统: 被规范秩序忽略的隐藏世界,比如说戈夫曼的社会学关注吸毒的人、罪犯、骗子、自杀、追寻飞碟的人;尴尬、失语、难堪、精神病等“异常”,所谓秩序要消除的对象。认为应该打破规范之物,以彻底厘清规范到底是什么,以及规范背后的力量。 标签理论进一步发展:社会问题和越轨行为时,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重要,关键是社会怎么看待它。 将社会行动视为表演:行动者主旨在于如何表演,日常生活是一个剧场。 反精神医学(anti-psychiatry)运动: 1、60年代开始障碍者维权运动,引起对这类人的看法认定,“异类”or“正常”,why? 歧视真正的原因不在于物质身体本身,而是社会性障碍。 要求去机构化。 2、精神医学的危机:传统精神医学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开始得到反思。 a.《飞跃疯人院》,安东尼奥“前脑叶切除手术”造成安静的白痴,并举出周飞舟年轻时开处方药使精神病患者保持安静的例子。 b.1972年,罗森汉实验,12名假装精神病患者全部被确诊为精神病患者,但是病人与医生的看法截然相反。贴标签理论的极佳案例。 思潮:欧洲、美国许多学者开始反思什么叫做(精神)病? (所以:)精神治疗本身社会政治问题 Laing:“患者疯狂并不是真正的疯狂;我们正常并不是真正的正常”. Szasz:“任何精神病是被命名的,被建构发明;而不是被精神医学所发现。” 精神医学是一种社会行动,道德式治疗,也就是社会政治。(eg党国正走着这样的路,规范化,监护性国家,引导社会化进程) (戈夫曼把精神病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即认为人人都是精神病患者;精神病院是现代意义上国家暴力统治的代表) 背后是现代二元机制:正常-异常,我们-他们(障碍者)、白人-黑人、殖民者-被殖民者 《精神病院》:熟悉的陌生人 1955年华盛顿圣伊丽莎白(精神病)医院的田野研究,“全程机构”控制。 提出“市民的死亡”:剥夺个人属性,剥夺社会属性,甚至仅仅成为一个编号,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同时也立刻没有了(之前的)社会(的结构、关系) 剩余越轨: 四种抵抗方式与神圣性自我的丧失 1.情境性回避《飞越疯人院》2设定不妥协的底线,如绝食3扩大积极特征4假装与否皈依 因此:现代化过程中,涂尔干式的神圣性自我在丧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因此: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印象管理是人的社会行事之必然选择。Eg:周飞舟与警察故事。表演必须存在才会有一个清晰一致和公认的现实通过交流来建构,涂尔干的集体良知在戈夫曼里成了具体的互动现实,境遇自身是超越个体的,具有力量的。 前台和后台 社会互动是自身规范的表演:人们被期望一致性的社会面孔,也帮助他维持此社会面孔。与观众共鸣,也要对自己表演加以控制。 相同后台群体的亲近,互守秘密。 社会的典礼性实质 个体的社会互动石油参与者协商的;而表演的意义正式社会存在的可能性;这个世界是一场婚礼(举例:孙在婚礼当中的按照他人的眼光来做事的不适) 深化总结 日常生活:哲学帝国主义的痕迹 戈夫曼试图发展一种针对被忽略的社会角落的社会学,为日益数量化的美国社会学提供一种理解世界的可能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ac3de11a37f111f0855b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