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吃青团作文 青团,又叫艾团子,旧时也称“粉团”,因其色泽碧绿、生青,故名青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清香爽口,是江浙沪各地民间清明与寒食节时的一道传统点心。“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那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关于青团,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1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过青团,待天黑后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想起当年救过自己一命,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的青团,就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青团,以御敌自保。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也饶有趣味。不过,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 如今,那一个个透着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团,虽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当初的祭祀点心,转变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之美食。小小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记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叠着各种怀旧情感的美味。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d701ff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