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劝学》有感

时间:2022-08-08 05:13: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劝学》有感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典故。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所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进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粗实的铁棒能被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生,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以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鳌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一、学习是修身立德之本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开篇之作,《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提出学,不可以已。他为自己的结论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经过学习后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受绳直金就砺利等比喻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识广博的人,能天天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会更加聪明,不犯错误。荀子是善于从生活中悟出道理的哲人,普普通通的现象经过他过滤即成精义,道出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生体验。他以黑泥里的白沙不再其白、臭水中的白芷不再其香为例,告诉人们居住时要选个好地方;交友,要交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防止邪恶染身。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指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继而,他又取譬精警,以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最后,他认为致志于学,要达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的至高境界。正由于有此治学精神,荀子才得以成为诸子百家中一位有影响的大家习惯在心理学范畴里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的活动行为所形成


精选文档

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而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学习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劝学》中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用文火将它煨为成为车轮一样的圆,以后虽然经过风吹日晒,而其轮形也不会伸直,这是用文火煨弯使它这样的。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旦“君子”广博地学习又经常检验省察自己,就会心智明晰,行为不会有什么过错。这样,习惯行为(或者说良好的习惯行为)也就形成了,并且能长时间保持。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归纳为:第一,学习要养成习惯。第二,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文火煨木之功。第三,有目的养成学习习惯,做到“日参省乎己”,以达“知明”而“行无过”(错)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缺少对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凭的是一时兴趣;有的知道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知道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但自己的懒惰心理与行为占了上风,图省事,搞投机,耍小聪明,不愿下“文火”之功;有的人是遇到难题了看看书,找找资料,算是学习了,问题解决了,学习也就结束了;有的人忙于应付公务,不能挤时间学习,即便是上级有要求,也是将学习放到次要或是可有可无的位置,以工作代替了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自己有基础,有知识,不用学习,放弃学习,不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认为与行为无疑是与《劝学》思想相悖,也是必须克服的。



习惯在心理学范畴里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人的活动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其特点突出地表现为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而习惯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学习习惯的形成更是如此。《劝学》中说: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意思是说,笔直的木头,用文火将它煨为成为车轮一样的圆,以后虽然经过风吹日晒,而其轮形也不会伸直,这是用文火煨弯使它这样的。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旦“君子”广博地学习又经常检验省察自己,就会心智明晰,行为不会有什么过错。这样,习惯行为(或者说良好的习惯行为)也就形成了,并且能长时间保持。

《劝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归纳为:第一,学习要养成习惯。第二,习惯的养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文火煨木之功。第三,有目的养成学习习惯,做到“日参省乎己”,以达“知明”而“行无过”(错)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缺少对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的认识,学习凭的是一时兴趣;有的知道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知道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但自己的懒惰心理与行为占了上风,图省事,搞投机,耍小聪明,不愿下“文火”之功;有的人是遇到难题了看看书,找找资料,算是学习了,问题解决了,学习也就结束了;有的人忙于应付公务,不能挤时间学习,即便是上级有要求,也是将学习放到次要或是可有可无的位置,以工作代替了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认为自己有基础,有知识,不用学习,放弃学习,不去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认为与行为无疑是与《劝学》思想相悖,也是必须克服的。



2




精选文档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5b67c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