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期培育雷锋精神的进路研究 作者:崔彦达 蔡普民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雷锋精神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史上一个“现象级”的案例,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榜样。从其产生到发展,以及在新时期新条件新情况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之中。雷锋的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爱国精神都成为培育和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增加雷锋精神培育目标的全面性,培育内容的针对性,增进培育方式的有效性,更好的培育和践行雷锋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培育雷锋精神;进路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言行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以雷锋名字命名、雷锋的崇高品质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为雷锋传人所敬仰和追求的文化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在新时期,新情况、新条件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培育雷锋精神的方法和措施。 一、增加雷锋精神培育目标全面性 某种事物的目标往往是一种事物的逻辑起点,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雷锋精神培育的目标就是培育雷锋精神的逻辑起点。只有明确目标,坚定目标,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将雷锋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目前,雷锋精神的培育目标缺乏全面性,要求我们要将雷锋精神的具体内容真正的理解贯通,不能对雷锋精神进行一知半解的理解。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子”精神;追求崇高不断学习的“钉子”精神;克己奉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螺丝钉”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百宝箱”精神;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傻子”精神;英勇无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诚实”精神。这些内涵精神也就是我们培育雷锋精神索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与深刻理解雷锋精神,把握雷锋精神培育目标的全面性,才能更好地弘扬雷锋精神。[1]同样,培育雷锋精神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理应包括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不能重此轻彼。 二、增强雷锋精神培育内容的针对性 雷锋精神内涵丰富,在培育雷锋精神的过程中应当将其与时代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现阶段,有人往往将雷锋精神片面的理解成雷锋个人的事迹,只重视对雷峰个人事迹的宣传,而不是注重对其精神的传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雷锋精神培育内容很难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特点,应当针对不同群体,将雷锋精神具体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培育雷锋精神。首先,要将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与受众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在培育雷锋精神的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雷锋精神的先进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大力宣传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雷锋精神的实质,使人们认识到雷锋精神并不遥远,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其次,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要求,坚持群众路线,把学习雷锋活动与人民群众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活动中感受人生幸福、感悟崇高精神、升华人生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影响力和凝聚力。[2]最后,要增强培育内容的针对性还必须要完善制度保障机制,使学习雷锋活动逐渐步入常态化建设轨道。只有用加强制度保障,才能增加学习雷锋精神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习总书记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三、增进雷锋精神培育方式的有效性 我国对于培育雷锋精神的宣传方式,只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灌输,以及电视报刊等有限的几种宣传手段,宣传手段特别的单一,没有与雷锋精神培育的大环境相结合,培育方式缺乏有效性。宣传引导是培育雷锋精神的重要形式,培育雷锋精神需要社会的大力倡导与实施,更需要机制体制创新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引导。 目前,在雷锋精神宣传中存在模式单一,内容单调,忽略受众主体性,宣传效果欠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对传统方法与手段的进行创新。例如,很多地方建立了雷锋精神主题网站,上传一些雷锋精神资料,力图打造网络雷锋精神教育阵地,但是由于宣传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相对于传统宣传方式,仅仅是把培育雷锋精神活动的知识从“网下”搬到了“网上”,宣传形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宣传效果并不理想,在宣传教育内容上缺乏创新,宣传内容过于严肃,更多的是强调理论和思想宣传,缺乏事实和生动的典型案例,宣传内容脱离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很难真正触及人们心灵,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吸引力不大,因此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不强。为此,应当转变观念,注重宣传方法的有效性多样化,创新宣传理念,采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雷锋精神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3]当然,在对雷锋精神认识的过程中,同样要加强实践在培育雷锋精神中的作用,它是对雷锋精神认识的来源,是推动对雷锋精神认识不断深化的动力,也是检验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罗文章.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与永恒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3) [2]蒋晓侠.雷锋精神的历史考察[J].首都师范大学.2014(09) [3]田然.雷锋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山东大学.2013(10) 作者简介: 崔彦达,(1992-),男,汉族。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蔡普民,(1964-),男,汉族。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b73d89e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