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案 装编制人: 刘瑞昌 赵军刚 黄红阁 马岩岩 吕桂华 审核: 领导签字: 2013-11-17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诗歌,将重点的字音、字形、、词语勾画出来,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 强调今天的【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烽火”“牙璋”“龙城”“旗画”“百夫长”等形象。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3.初步学习鉴赏边塞军旅征战诗歌的方法。 明确学习重点:【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明确学习难点:【思维提升】 订线环节一:检查【预习案】,夯实基础。 预习案 1. 了解作者。 2.认真诵读诗歌,利用好注释及工具书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3. 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走近作家作品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自主学习指导】 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检查提问划线部分 检查学生 【自主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积累军旅诗歌的意象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 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④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 ⑤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铁骑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⑥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诗歌情感。 ⑦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第1页 共4页 ⑧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用现代汉语解释诗句意思: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 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 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 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 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 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 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颈联: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探究案 环节二:【合作探究·研读剖析】,突出重点。 补充:①、解题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②、诗的背景 【探究指导】 学生讨论,上黑板明确,或学生读出答案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 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理解诗歌内容 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 这首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第2页 共4页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鉴赏诗歌描写角度 鉴赏诗歌手法 鉴赏诗歌手法、情感 有意识体会唐代军旅诗歌特点 总结方法 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2. 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第三联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 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3.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来犯 夸张 军情紧急 出征 借代 出师庄严 围城 借代 唐军神速 苦战 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 4. 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环节三:【思维提升】,突破难点。 1、你觉得杨炯此诗的风格是怎样的? 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2、从上面第四题中你能总结出“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吗?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 ①、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②、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③、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 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题) 答题步骤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 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 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构、情感、主旨) 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 环节四:【课外拓展】,拓展能力。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第3页 共4页 烟阁 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 后两句运用反问,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抒发了为国出力 、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 环节五:【课外作业】,巩固能力。 基础训练第5页,明余庆《从军行》 积累 王维诗句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杜甫 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边塞诗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我们把这些反映边地生活的诗歌通称为边塞诗。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日积月累 有备无患 第4页 共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c020700be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