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三月三》杂志的情缘 我与《三月三》杂志的情缘 爱上民间文学 《三月三》30周年华诞,伴随着十八大的和煦春风到来了。风雨征程30年,一路走来坦途与荆棘结伴,欢笑与忧伤同行,抚今思昔,不禁百感交织,感慨良多。记得刚来时有位朋友问我:你是怎么来《三月三》的?他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一无背景,二无学历,年纪又不轻了,你凭什么能到首府来?是呀,这个问题不但朋友不理解,我也甚感意外。莫非真像人们说的碰上什么“机遇”了,这个“机遇”是个什么东西呢?想来想去,我终于明白了,那就是我爱上了民间文学。 原来我对民间文学了解不多,因为我起初是学写散文和小说的,真正接触民间文学,那还是“文革”以后的事。当年我正好在县文化馆工作,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则是县文化馆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我和馆里的同志一道,深入基层开展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也逐步提高,民歌那种直抒胸臆的质朴感情和通俗生动的贴切比喻,往往令人拍案叫绝,而结构明快的民间故事,它那生动的细节和丰富的想象也格外引人入胜,因此我逐渐地爱上了民间文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搜索整理出了一批较有分量的民歌和故事,除了给县里提供资料外,部分内容还先后在期刊上发表。在这段工作的过程中,曾得到蒙光朝、过伟等民间文学的老专家的悉心指导,又有幸结识了黄勇刹、韦文俊两位老师,就这样,不久我便由于种种机缘巧合得以调来《三月三》当上了一名编辑(成立杂志社后被任命为民间文学编辑部主任)。我想要是没有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经历,我能有机会到《三月三》来吗?这不是我到《三月三》来的机遇和缘分吗?! 在稿件的海洋中学游泳 不来不知道,来了吓一跳。那时刊物刚创办不久,人少事多。到单位后领导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尽快将60多部长诗稿(叙事民歌)退掉,因为期刊即将由季刊改为月刊,长诗无法用了,必须尽快将稿子退还作者,但又不能一寄了之,还得提些意见。哇!我的天,60多部长诗稿摞起来差不多半人高,该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此外,还要为出刊准备用稿,这样一来,一边办退稿,一边要选稿编稿,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忙是够忙的了,不过心情还是十分愉快的,因为过去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像鸡吃米那样,一首歌一首歌地录,一篇故事一篇故事地记,现在各种民间文学的稿件,每天从全国各地像雪片似的飞来,有时多得简直目不暇接,看到这样的情景能不令人高兴吗?我这个编辑新手,就像刚下水的黄毛鸭仔那样在来稿的海洋中学游泳,几经折腾,终于由不会游泳逐渐浮潜自如。几年来在领导和老编辑的帮助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本人经手编发的民间故事中,《三界的传说》和《金镯传奇》获自治区民间文学优秀成果奖,《柴郎与春娘》等7篇故事先后被《民间故事选刊》和《传奇文学选刊》转载,另外还有一些革命斗争故事和生活故事也得到读者的好评。 探索之路 自从我从事民间文学工作以来,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到底民间故事能不能创作,换句话说,书面创作的故事(指有民间故事特点和风格的)算不算是民间故事?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包括专家论述)对这个问题从未有过明确的定论。因此人们只能是“华山自古一条路”――到民间去搜索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这样长此下去,我认为民间故事的发展就走进了死胡同了,不仅内容上不能“与时俱进”,而且民间故事这一文体也将被历史所湮没,因为仅靠到民间去搜索故事,就如同挖矿,矿再多也会有挖完的一天,一旦口头流传的故事搜集完了,或因各种原因搜集不到了,以后不是没有民间故事了吗?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岂不永远消失了吗?所以我认为必须要走创作这条路,然而创作民间故事这条路走不走得通呢?创作出来的故事人们会认可吗?就这样我大胆地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试一试,看看能否创作出被人们认可的民间故事来。于是我模仿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先后写了《毛鸡》和《龙船节》两篇故事,为了借助编辑专家们的慧眼作鉴定,我隐瞒创作的实情,以搜集整理的名义(即加注流传于某地区的字样)分别向期刊投稿,结果《毛鸡》在《百花》杂志1979年第二期发表,后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侗族民间故事选》一书;《龙船节》在《三月三》杂志1985年第三期发表,后收入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民间故事选》(改题“苗杰屠龙”),后又被《民间故事选刊》1992年第1期转载。 两篇创作的民间故事发表后,我既高兴又有些不安,高兴的是我的试验成功了,人们接受了;不安的是我有意隐瞒了真相,欺骗了编辑老师,因而深感内疚,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那时我还未到《三月三》工作)不敢暴露秘密的原因,现在之所以自我揭秘,一来是年事已高,现在不说,恐怕难有说明的机会了;二来也想尽快地让爱好民间文学的年轻人知道,民间故事不是“华山一条道”,除了到民间去搜集外,也可进行创作,而且只有创作才能使这一文学体裁获得永生,民间故事才能繁荣昌盛! 相识恨晚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不久前,我和一位老乡聊天时他问我,听说组织上在即将提拔你的时候,你却来了《三月三》,你不后悔吗?我说不后悔,虽然提拔一说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如果事前知道,只要组织上同意,我还是愿意来《三月三》的,因为理想人人都有,但是各人的理想不同,有的想当官,有的想发财,我却偏爱文学,所以我愿到《三月三》来。如今虽然不成名,也不发财,但我在退休前得干了几年愿干的工作,身心非常愉快,现在衣食无忧,晚年生活安逸,家庭和睦,儿孙孝顺,足矣!要说遗憾,那就是和民间文学相识恨晚,与《三月三》结缘恨短,要是有来生,我愿再与《三月三》结缘,为民间文学干它一辈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d4fac9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