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及其他 初识刘索拉是因为音乐而非文学,当年得知这个中国爵士乐第一人的女性居然也是中国先锋文学的先驱,是十分惊讶的。 如今的我俨然是个先锋艺术的追随者,摇滚乐爵士乐、现代派文学与当代电影的巨大影响,使得先锋的精神早已经占据了我的审美。加上对刘索拉的背景经历有所了解,《你别无选择》读起来便觉得毫不费劲,以现在的眼光看甚至是不那么“先锋”的。导致我立即想到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使仍然带着很浓的传统文学的味道,它的内核却明显背叛了当时的艺术标准。 刘索拉生于北京,虽然是高干子女,但与别的高干家庭不一样。索拉在很多次采访中说,她的家庭教育一直都是艺术化的,父亲的中国传统国画诗词、母亲的西方古典音乐的熏陶使得自己的思路从小便开阔活跃。1977年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7年至1993年前后移居伦敦与纽约,2003年后回北京。《你别无选择》所描写的就是一个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班级里各色各样性格张扬反叛先锋的音乐青年。 显然是有很高的真实度的。索拉说,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基本都是班里同学的真实写照,只是她将实中不同人物的一些性格特征集中到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中或者将现实中同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分散了放入小说的人物中去。索拉当年的这个班级确实是出了名的个性,并且走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人,谭盾、郭文景、叶小纲、陈其钢、陈怡等等。 80年代的中国,摇滚乐刚刚在北京的一些小圈子里时兴起来,紧接着在大学生中间掀起了“吉他热”。按照当今中国先锋文化的活指针颜峻老师所说,那个时候,是中国青年意识的觉醒期,而后才有了浪漫与理想的泛滥,中国从此产生了年轻人自己的文化体系。 我以为《你别无选择》的妙处就是真实记录了以一群顶尖音乐青年为代表的中国青年最初始的懵懂叛挣扎与追寻。小说通篇的语言是轻松有趣的,但越读到深处就感觉到了担忧与悲怆,它直接预见到了先锋文化在中国的艰难发展,而先锋艺术家只有抛开民族的束缚才能到达自身民族最本质的魅力。 当然,我是不会将刘索拉作为一个文学家去看待的,她从来都是个把音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的,“写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儿”。她是文学界的边缘者,是音乐界的佼佼者。索拉自己说,音乐是个太大太大的海洋,一旦踏进去就永无回头之路。创作《你别无选择》的那会儿,她满脑子就是这个念头,她知道她当时的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挣扎,迷惘过、怀疑过、尝试过放弃,但最终都无法放弃并且只能越走越远越陷越深。这种深刻的自我试探和自我抗争产生在那个年代不同文化的碰撞里,生存于拥有激情才华青春勇猛的头脑里。“你别无选择”,或者已经无需选择,答案自在心中。 2006年,刘索拉与好朋友洪晃、宁瀛一起捣鼓了一电影——《无穷动》,她再度让自己好好玩儿了一把。一群女人的真实内心与真挚感情在这个片子里被肆无忌惮地发泄了。 其实我并不喜欢将文艺形式孤立单一地划分开来,我相信任何的文学、音乐、影像都是相互交融纠缠,这才是一种接近自由的姿态。艺术家们通常只会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出口作为倾吐的途径,而同时,必然是各种其他艺术形式的追随者。索拉便有“音乐是情人,文学是婚姻”一说,任何一种艺术都只是为了取乐与解放。 《你别无选择》之后,又发表过《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小说,都以追求音乐的青年为主人公,展现他们的自我斗争与反省,当然都已经不可能达到《你》的轰动程度,与此同时,后起之秀的先锋作家汹涌而至,余华、残雪、马原、格非等等都带来了更为震撼的作品,中国先锋文学的发展至此形成一个高潮。而刘索拉安然地潜心于音乐。 可以看到,在现当代的中国,文学一直是个发展道路较为平稳并且合理的艺术形式。就文学的先锋性而言,从鲁迅时代的思想激进语言犀利(鲁迅毫无疑问是个先锋)一直到如今的跳跃思维古怪表达仿佛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挫折。但音乐与电影不同,它们中的“先锋”被默认为是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一直做着与主流文化的辩论,绝没有像先锋文学一样被提拔到一个专门类别而被大肆研究的公平待遇,显然滞后于发达国家起码有几十年。个中原因其实也显而易见,经济基础的薄弱造成设备与技术的匮乏,而文学是只需要纸和笔便能生存的贫寒文艺,它的贵重全在思维,只要还在思想,文艺生生不息。著名的身体力行者,明代有徐渭,西方有萨德。也正因为这种文艺的存在,中国人的思想才没有被桎梏更多。 这个发生在20年前艺术院校里的故事,现在来看还是那么新鲜好玩。每个人都酷酷的,有些疯狂有些反叛,套用现在一个名词叫“另类”。李鸣闹退学,最终也没退成。石白能引经据典地对老师讲错的半个字予以反驳。马力把私人图书整理得像公共图书馆,连借书卡都不缺。森森一天到晚砸钢琴,边喊“妈的力度”。孟野经常闹失踪,娶了个爱情疯子的老婆,要求学校开除他,然后与其一同流放边疆。仅有的三个女生同样神经质,一个娇滴滴得像只猫,时不时喵两声。一个瞌睡大王,整日处于“懵懂”状态。还有一个女生算优秀,却被几个男生同时狂追,她也来者不拒。总之,所有的人都脱离了生活常态,穷折腾。在表面的混乱中,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音乐作曲,除此以外别无选择。 刘索拉的小说,情节性不强,几乎写的都是音乐人的一种状态,有北京人神侃的风味。今天这样的小说很多,但不及刘索拉的雅。往往流于痞,动辄性呀做爱什么的,再加上粗话连篇,让人作呕。其实,属于年轻人的一股子反叛劲头、闹腾手段,从前和今日差不多。区别在于,李鸣们的反叛带着一种理想主义色彩,他们有追求充满激情,是成功前夜的躁动。而今天很多年轻人的反叛,却有一种颓废的情绪,生活太优越了,用不着追求,无所事事,所以瞎折腾。简单地说,刘索拉更偏重于精神,而那些人更偏重于物质。意境高低区别在于此。 好像是个巧合,20年后的今天,当文汇出版社再次出版了《你别无选择》及那些音乐 小说的姐妹篇《蓝天绿海》《寻找歌王》时,书中描写的那些反叛形象们都已成就为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了,而且他们将在2006年首次相聚德国,与欧洲最高水平的现代室内乐团合作,音乐会首演以《你别无选择》冠名,拟做世界巡演,也将回到中国,这肯定是刘索拉当年没有想到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17fb6ba98271fe910ef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