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

时间:2023-01-31 05:25: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动物行为综述 摘要: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它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觅食、繁殖、攻击、防御、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行为的发生是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的,行为的形成则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作用,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它具有物种的特点。许多动物都有睡眠时刻,马、象、牛、鹿等站着睡,树懒、某些蝙蝠头朝下挂着睡,很多食肉动物卷曲着身子睡等等,这些可称为睡眠行为,它是一种节律性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表现出的社会性,只是动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采取一种集体行为而已。动物以这样那样的原因而群聚在一起、或有些合群生活而发生了程度不等的分工,或种群个体间还有不同的优势的等级等等,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个体或种群生存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动物的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正文:

如果你有兴趣观察周围的动物世界,很容易看到彩蝶翩飞、蜻蜒点水、蜜蜂采蜜、蜘蛛结网,或许你还能看到亲鸟育雏、母兽哺乳、雄鹰捕猎、雁群迁飞。大千世界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衍后代的活动,被称为动物的行为。就像人类吃饭睡觉结婚生子一样。

一、本能和学习

本能和学习是动物行为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方式。

先说本能,达尔文是第一个科学地给本能行为下定义的人,他把本能看成是可遗传的复杂反射,是同动物的其他特征一起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如蜘蛛结网、蜜蜂造巢、鸟类营巢孵卵、哺乳类幼仔的吮吸乳汁等都是遗传的,生来就会,不需要学习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本能对于那些寿命短和缺乏亲代抚育的动物来说,可能更重要,更具有明显的适应意义。因为它们没有亲代可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也更能说明什么是本能。例如沙蜂Ammophila campestris。春天里,当一只雌性沙蜂从地下羽化出来的时候,它的双亲早在前一年的夏天就死去了。它必须同一只雄性沙蜂交尾,然后开始在地下挖洞,建筑巢室,外出狩猎,把猎物(蛾类的幼虫)麻醉并带回巢室,产卵和封堵洞口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必须在短短的几周内完成,然后它便死去。其实不仅是沙蜂,许多昆虫都不可能从双亲处学到什么,只能依本能行事,当然由于生活的经历,动物也还会学到一些东西。

动物单靠本能来生活,不足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界环境条件,因此要学习。

学习指的是动物借助于个体生活经历和经验,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它可使动物对环境条件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因此学习行为,是后天的行为,个体之间会有较多的差异。

学习最敏感期,通常是发生在动物发育的早期,即出生后几天或几周之内。这是因为动物幼年时期是与双亲、“家庭”和同种其他成员密切生活在一起的时期,更容易学到本领和经验。最早的如鸟类,雏鸟在卵壳内时,就能与亲鸟互通信息。例如海雀是一种在陡峭的岩壁上营巢的鸟类,鸟巢总是密集地挤在一起,孵出的小海雀,首先要识别自己的亲鸟。成鸟对来自卵内雏鸟的叫声能作出应答,所以雏鸟在出壳前就能识别双亲的叫声,并能把这种叫声与邻鸟的叫声区分开来。这样,小海雀一出壳就与自己的双亲建立了联系,有利于在集群的生活中,追随亲鸟。

学习的类型,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在动物行为学中经常提到以下一些:印记(印刻),模仿,玩耍,条件反射的建立。

二、动物的核心行为

任何一种动物行为,都是有利于个体或物种的生存和延续。因此各式各样的行为,细细推敲起来,似乎有几种核心的行为,由此可派生出五花八门的具体行为。


这些核心行为是:

领域行为——动物首先需要生存的空间,或者说是“领土要求”。这个空间主要是供给所需的食物、配偶、和抚育幼子的地方(巢地)。占有领域的“主人”,可以是一个个体、一对配偶、一个家庭或一个动物群。

动物保护领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少发生直接的争斗,一般是标记,发出信号警告,实在无效才发生驱赶和攻击行为,因为这要消耗许多能量。通常的标记和信号:①视觉标记②声音标记③释放化学物质,成为气味标志。④能发电的鱼,可用放电器官放出的电来划定自己的领域。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见过喜鹊如何驱赶乌鸦,狗一路走一路撒尿作标记;狐狸身上散发的一股狐骚味儿等等,都有领域占有的意义。非洲的大猩猩,谁侵入他的领域,它会以手捶胸,嘭嘭作响,且呲牙咧嘴,大声吼中叫,以抗议、恐吓和驱赶。

觅食行为——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动物也“以食为天”,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简直是天天、处处在上演的动物界的悲喜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颇为惊险;狮吃羚羊,而兀鹫在等待残羹;植食性动物似乎安全些,但因觅食而丧生于食肉动物者时常有之;有些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很低,如大熊猫之食竹,每天大约要花14小时取食,委实辛苦。

有些动物靠积极的狩猎来获取食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是其特征,如猛禽、猛兽。有些动物则采取等待和伏击的方法。一种生活于地下洞穴中的蜘蛛,总是静伏在洞底,当有猎物经过洞口时,突然出击,抓住猎物。有些动物有乞食行为。这主要指的幼小动物向双亲要求提供食物的姿态、动作和发声。乞食行为,有时也发生在成年的动物中,通过乞食来求偶。有些动物还有贮食行为。它们在食物丰富的时候,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短缺时食用。金仓鼠是贮存粮食的能手,冬日找到在田野里它的洞穴,可挖出多达数公斤的粮食。在自然条件下,它有强烈的贮食倾向,尽管有时贮存量足够过冬了,但它还无休止地存。

繁殖行为——每种动物都能进行繁殖,通过繁殖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高等动物的繁殖行为都非常复杂,如兽类一般包括雌、雄两性个体的识别、占有一定的繁殖空间、求偶的炫耀仪式、交配和育幼等行为。羚羊在繁殖季节,靠视觉和嗅觉帮助,雄羚羊主动靠近雌羚羊,做出许多平时不表现出来的亲热和爱抚动作,这就是在交配前的互相识别过程。但不同种的动物,即使相处在一起,也不会表现出爱抚的动作;同种动物在非繁殖期,雌雄之间也不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行为。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在有些情况下会发生互相攻击,我们容易看到的大多是饲养动物的争斗,最激烈的当然是野生动物的争斗。动物的攻击行为是指同种动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攻击或战斗;不同种动物之间的攻击则属于捕食行为、防御行为或其他类型的行为。同种动物争斗的结果,对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失败的个体总是体弱的、年老的或病残的,战胜的个体一定是体强的、健壮的。这样可以提高种群的整体素质,对种群有利。

防御行为——一切属于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都是防御行为。防御行为又可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减少和捕食动物相遇的可能性,不论捕食动物是否出现,都在起着作用。包括穴居,,隐蔽,拟态,警戒色。另一类防御行为是在捕食动物出现之后才起作用,以增加脱逃的机会。包括回避,逃跑,威吓,假死,转移攻击的部位。

当受害动物使尽一切招数都不能抵御时,最后就得反击了。此时动物要用一切可用的武器:牙爪、角、蹄等等进行反击,伺机最后逃生。

总之,占据领地、觅食、求偶、攻击、防御等构成了动物的核心行为。动物以此求得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此外还有其他的诸多行为,不过都是与此相关而派生出来的。

三、节律行为

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行为,或叫生物节律。例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温带地区的动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80a49786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