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1、《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说明: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仍是冰雪一片,原因在于高度差异。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3、《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山间夜晚气温较低,加之秋天雨水较多,所以才会出现“夜雨涨秋池”的景象。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 西北地区因为受纬度的影响,天气严寒且变化突然。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时节,随着气温升高,荷花含苞欲放,动物也展示出生命的活力。 8、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 夏季下雨之前,天上乌云密布,星星变得稀少。 9、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严冬里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因而鸟不飞,人很少出行。 10、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春天到来,杨柳在春风吹拂下青翠欲滴。 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受纬度的影响,玉门关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加之地处内陆,周围群山环绕,海拔高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里的水分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生长。 1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说明: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说明: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1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 说明: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1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15、《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e8ccc0bc3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