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李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二首导学案 上津镇中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李卫运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 龟虽寿 一、作者介绍: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其诗今存二十首,都是乐府歌辞。风格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古直悲凉。四言诗成就尤其突出,今有《曹操集》问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写作的时间是建安十二年(207)。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中原一带天下大乱之机,经常入塞掳掠汉民。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归来的时候写的。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北征胜利,仍然任重道远,他清醒的知道年寿有限,时不我待。因此《龟虽寿》抒发人寿与功业的矛盾心情。 三、诗词鉴赏: 1、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四言诗。全诗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翻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品评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他首先点出要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这四句紧接上句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的。如果擅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 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每章结尾都有,似乎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从本章看,还是与正文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四、探讨研究: 1、说说诗歌的写作思路。 2、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3、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五、诗句赏析: 1、“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体现辩证的思维,即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比喻,以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 3、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诗人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4、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明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是自然的规律,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来又往来于北庭和轮台之间。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由于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边塞诗: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问题的为题材的诗歌。)高适、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合称“高岑”,其中以岑参诗歌艺术成就最高。 二、诗歌知识: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例,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曲的意思 ,相对于格律诗比较自由。 三、诗词鉴赏: 1、解题: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2、翻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3、整体感知:描绘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4、诗词赏析: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三、四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 五、六句中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七、八句:“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九、十句: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十一、十二句: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十三、十四句: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 十五、十六句: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担忧。 十七、十八句: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诗歌层次: 第一部分(1-10):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咏雪—— 瀚海雪景图 一层意(1--4):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室外之景,以雪为主 二层意(5--8):雪天的奇寒。------------------------室内之景,以寒为主 三层意(9--10):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第二部分: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送别———风雪送客图 四层意(11--14):写送别宴会。 五层意(15--18):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五、总结:小结: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练习巩固: 1、这首诗作者 , 代诗人,他和 并举,同为 诗派的代表诗人。 2、请写出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 3、哪两句诗表现了雪天苦寒的生活情景? 4、哪两句诗又表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5.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许多真情实感,然而诗人在送友人归京时又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6.诗人将雪中送别写得独具特色,从哪些诗句中能够看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c4a089a300a6c30d229f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