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 内容摘要: 物哀是日本文学重要主题之一,而且影响深远,它可以算是日本文学的代表性元素。本文将通过对日本的音乐,诗歌以及文学作品的分析来进一步阐明物哀的含义。首先是要明晰物哀的概念,本文将会对物哀的含义进行大致的观察,以便对后文的阐述做铺垫。之后的部分,笔者将分别对日本的音乐,诗歌,文学作品进行剖析,解读其中表面上及隐含中的物哀。最后,笔者将对于物哀对日本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概述,以便读者进一步了解物哀。 关键词 物哀 真性情 爱 地理环境 一、 物哀的含义 所谓物哀,它包含这两个要素:一是"物",一是"哀"。"物"是指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是物哀的对象,这就意味着物哀这个概念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不是主观虚构的产物,它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真性情。"哀"表现的是悲哀与同情爱怜的结合,含有怜爱的意思,也就是"哀怜",所以有人把"物哀"译作"物哀怜" 哀表现的是主体(作者或人)的感受。因此物哀强调的是"真性情","'物哀美'是一种感觉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的,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可见,物哀是一种冷静的情感,而不是激烈的悲痛,两者是有区别的。 二、 物哀的体现 (一) 表现在音乐上 《如歌的行板》曾使托尔斯泰像幼儿似的号啕大哭;《二泉映月》使得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如歌》、《二泉》使人流泪可以理解——毕竟这两首属于哀曲。可是像《意大利随想曲》、《拉德茨基进行曲》、《1812年序曲》这类乐曲毫不悲怆,甚至还带些雄壮,听众竟也潸然泪下,这又是何故?究其原因,原来旋律太美。这实在令人困惑。然而什么理论说过,旋律太美等于悲情 (二) 表现在诗歌著作上 日本女诗人加贺千代年轻时,儿子在河边捉蜻蜓落水身亡。这事给加贺很大的打击。丈夫死后,加贺出家为尼。许多年过去了,1天加贺看见孩子们在野外跑着捉蜻蜓,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孩子,顿时无限悲伤涌上心头,于是写了1首著名的俳句: 我的爱子啊,今天你又跑到哪里去捉蜻蜓了? (三) 表现在小说影视作品上 日本电影《华之乱》叙述了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与两个女子情感纠葛的过程。有岛武郎中年丧妻后与女记者波多野秋子保持不离不即的情人关系。秋子深爱有岛,时被称作“比电影明星更漂亮的美女”,然而有岛并不爱她。秋子觉得这种生活生不如死,再加上受到丈夫虐待,遂向有岛提议“情死”,但每次却都遭到有岛斥责。1922年,有岛认识了与谢野晶子,晶子酷似有岛死去的妻子,两人的感情一天深似一天,甚至已经达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秋子绝望之余,再提情死的事,想不到有岛武郎竟很简单地应允了她。1923年,有岛武郎与波多野秋子在轻井泽自杀,留下悲痛欲绝的晶子。时年有岛45岁,秋子30岁。 《华之乱》中有岛武郎出场时像个“花花公子”,其实这是假相。有岛当时是日本社会少有的道德高尚的人,他出身贵族家庭,年轻时因为同情贫苦农民而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有岛家中拥有大片田产,他继承家产后,将自己的土地全部分给了佃农。这在当时几乎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事。有岛的作品强烈关怀社会,寄托着对贫苦阶层、苦难妇女的深切同情,倾注着对下一代的关爱。 可是为什么有岛武郎一定要去死?为什么他无爱时不选择死,找到了真爱却去死?难道他真的认为“有情皆孽”?他的遗书说:“不管我怎样抗争,我还是朝向这个命运走去。”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岛本人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了。不过有岛生前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许能解答疑问。照片上的有岛带着幸福的神情,只是眼睛中有一丝不易觉察的疑惧,似乎说:“我知道幸福的背后是打击,我早准备好了。”奇怪的是我们在川端康成和伊藤千代(最后一个千代)的订婚照上也看到了这种神情。那时他们准备订婚,朋友们跑来祝贺他们,于是在一起合了影。在这张订婚照上,川端康成和朋友们的神情都是欢乐的,只有伊藤千代的神情带有一点疑惧,甚至带着一丝痛苦,她也在说:“我知道幸福的背后是打击,我早准备好了。” 爱带上困惑,那是叫物哀。 三、物哀对日本人精神世界产生的影响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1〕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1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来表现其悲哀之深沉与巨大迥然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3〕。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1个国家能像日本1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同时世界上也没有1个国家像日本1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1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认识。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4〕 注释: 〔1〕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闲——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2〕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闲——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3〕 叶渭渠、杨薇论述过这个观点。 〔4〕 杨薇:《日本文化模式与社会变迁》,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页 10级国贸三班 100701332 张慧(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3336f1ba0d4a7302763a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