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范本】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参考文献 1.专著类 [1]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3]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德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冯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高和荣.越轨社会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6]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 杰克·D·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8] 梁其健,葛为民.考试管理的理论与技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罗伯特·金·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李卫红,王丽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1] 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 皮艺军. 越轨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13]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 宋超英,曹孟勤.社会学原理[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 [15] 杨振富.失范行为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16] 吴方桐.社会学教程[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8] 颜小冬.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9] 郑也夫,李强.西方社会学史[M].北京:能源出版社,1987. 2.报刊类 [1] Brownell,H.C.Mental Test Traits of College Cribbers[J]. School and Society, 1928(12):412-415 [2] Bushway,A,& W.R.Nash.School Cheating Behavior[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7 (4):623-632 [3] Harp,John & Philip Taietz. Academic Integrity and Social Structure: A Study of Chea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Social Problems, 1996,13(4). [4] Moffart M. Underagraduate Cheating.Unpublished manuscnpt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utgers University,1990. [5] Whitley, B E.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ea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review[J] .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1998 ( 3 ): 235-274 [6] 安玉发,郑培爱,卢兆彤.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 蔡楷有.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及其控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8] 陈贵虎.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社会学透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9). [9] 陈国丽,肖晖.试论高校学生舞弊现象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7). [10] 陈立旭.论转型期社会风气的社会化功能[J].社会科学辑刊,1998(2). [11] 戴袁支,周忱.贫困生最大心理压力来自回报父母高期望[N].中国青年报,2009-11-17 [12] 段涛,陈书翔.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4(6) [13] 段鑫星,李绍伟.关于大学生作弊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9(2). [14] 高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15] 龚惠香,范钧,彭列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特点、心理原因及对策[J].青年研究,1999(4). [16] 何卫平.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J].企业家天地,2006(12). [17] 胡冬梅.当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及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18] 黄小艳等.越轨社会学理论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4). [19] 乐国安.越轨行为诱因辨析[J].社会学研究,1994(5). [20] 李桂鑫.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4). [21] 李丽霞.考试中的诚信与考试制度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3(11). [22] 李小艳.净化考试环境 防治高考舞弊的博弈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6(1). [23] 李宗玲.作弊客观因素分析——大学生问卷研究[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6(4). [24] 刘健,王春.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4). [25] 孟少英,孙诚,田志宏.高校考试作弊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2). [26] 明庭庆.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情爱问题浅析[J].经济师,2006(8). [27] 潘国红,夏绘秦.基于经济学视角的考试作弊分析[J].考试周刊,2008(35). [28] 戚瑞丰.社会失范与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2). [29] 邱仁根.从考试舞弊现象谈大学生诚信教育[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30]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学术,2000(2). [31] 任秀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分析与对策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32] 石涛.试论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原因及遏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3] 舒辉.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34] 司洪昌.大学生作弊现象:一种泛滥全球的文化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7(7). [35] 孙鹤香.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析[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6] 覃永昼,林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与预防[J].河池学院学报,2007(1). [37] 王居华.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1). [38] 魏爽.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39] 熊燕.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伦理思考[J].丽水学院学报,2005(3). [40] 徐乃龙.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J].江苏高教,2003(6). [41] 姚利民,丁汀.国外对大学生作弊的近期研究及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1999(3). [42] 姚晓霞.大学生考试作弊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2009(6). [43] 杨明光.转型期我国大学生行为失范研究评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44] 杨振富.失范行为社会学的现状与前瞻[J].中共沈阳市委党校学报,2000(6). [45] 张立奇.学生考试作弊的特点、危害及预防[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6] 张文宏.失范理论述评[J].道德与文明,1990(3). [47] 张文宏.稳定与发展:中国90年代面临的两大主题[J].社会,1991(7). [48] 张音宇.对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49] 张治勇.美国防考试作弊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5(9). [50] 郑学刚,陈炉丹.大学生越轨研究评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1]钟耀兴.用社会学理论探讨和控制学生的越轨行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5(1). [52] 周德新.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53] 朱力.失范范畴的理论演化[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4). 3.学位论文类 [1] 陈辉.现行教育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陈向丽.学生学业作弊现状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游细玉.大学生考试舞弊: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A高校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638441a98271fe910ef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