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光》赏析 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倒序式开头,先交代自己第一次见到火车的时间,再展开对具体情景的描写,突出记忆之深刻,照应文题。火车的一系列夸张形容,体现孩子的天真稚嫩和对这未知事物的向往,也暗示他成为作者记忆中的光的原因。)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 (虽然距离不远,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十分漫长,这既是因为火车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十分遥远的,也因为后文中提及的路程恐怖危险。森林虽然可怕但我依然选择穿越,对比烘托自己看火车心情之急切。此处既可以看作穿过现实中的森林,也可以试做我探寻光的心路过程。) 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疹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对伙伴们的动作描写,暗示紧张激动心情,寒冷气烘托紧张氛围。) 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轨道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轨道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四周的寂静和孩子们激动的心情形成对比“迫不及待”“屏住气”等词语的运用,和“换耳朵听”的细节,将我期待的心情细腻刻画。对火车声音由轻到重的描写,以及“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体现出我已经听得入神,随着火车的逼近,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膨胀到了极点,为下文“我们”的震惊造势。) 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越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气,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这“一股强大的光束”和镰刀锤头图标是第一道“记忆中的光”,它穿越广袤的黑暗向作者驶来的态势,也是“镰刀锤头”给他带来的强烈感受,这种朦胧的家国情怀在作者心中扎下了根。) 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的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镰刀锤头给作者带来的源于生活的亲切感,在他之后的生活中得到了加深,此处为下文埋下伏笔。孩子的直觉充满天真和出对未知事物的憧憬,跟家乡、跟“我”的关联,暗指国家、使命等与自己的联系。) 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镰刀锤头再次出现,暗示记忆中的第二道光。身为队长却背着破旧的挎包,这种反差带给读者好奇和思考,设置小小悬念。) 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的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本段给出关于挎包来历的解释,让物件具有了非比寻常的价值。镰刀锤头作为全文线索,由图案变成了某种意义的寄托,其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镰刀锤头伴随着我的成长,对其深意的理解,正是我精神成长的见证。挎包蕴含着的是朴素的爱国之情和勇于牺牲的无畏精神,队长和我都对它有着感情。) 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队长把挎包借给我,也就是将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传递给年轻人,让镰刀锤头蕴含的价值更加深沉。队长的嘱托自然地把叙述内容钱的挎包引到了边防战士的生活,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和乐观的精神感染着作者和你我。) 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字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 (此处是本文第三次出现镰刀锤头,也就是记忆中的第三道光。这三道光虽然都是镰刀锤头,但其义逐步深厚,记忆中的光贯穿作者的生命。这时光推移我的生活和工作发生变化,但始终有镰刀锤头相伴。少时的农家生活与镰刀为伴,青年与印着镰刀锤头图案的党旗为伴,中年锻钢打铁与锤头为伴,镰刀锤头已经从引起不可名状的情感变为朝夕相处的伙伴,也暗示着我对其所象征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日渐浓厚。初见镰刀锤头时的亲切感和中年以后说不出的特殊情感,前后照应,体现作者对其深沉又难以言表的热爱。作者的一生是在镰刀锤头指引下的一生,也是用镰刀锤头创造价值的一生。) 二、解析 读罢此文,不知道小纸条有没有和纸条君一样,回想起自己生命中有如光芒一样的人与物呢?他们为什么成为你的光,你又对他们有着怎样的感情呢?纸条君读罢此文,仿佛有无数回忆袭来,那些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都浮现眼前。相信这朴实自然的文字也给你带来不小的触动,那么从中,还可以习得哪些“作文之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其一,以点连线带面。 镰刀锤头图案为点在文中多次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周围又铺展开作者的不同人生阶段和每个阶段的生活经历,由点的运动编织成时间跨度和场景延伸。镰刀锤头先是出现在儿时的火车上,而后又出现在测量队长的挎包上,最后成为自己的劳动工具,他与作者的距离一步步拉近,作者对其情感也愈加浓厚,对其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镰刀锤头作为一以贯之的线索,让文章脉络清晰。文中呈现的时间和场景虽然跳跃很大,但在点和面的引领下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 其二,意象的内涵丰富与人生历程交织。 作为文章中心意象的镰刀锤头,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变化,其意义不断丰富发展着:由简单的图案变成意义丰富的符号,再到朝夕相伴的伙伴。锤头伴随、见证着我的成长,而由于我的成长,其价值也不断增加。这种情感与物象交织的叙述方法,使得人物心理更加清晰,能够让读者深刻理解对物象描写的用意。变化着的人物生活和不变的中心意象巧妙融合,让读者感受流变中的永恒价值。 其三,情感的含蓄流露。 文中并没有过多直接表露自己对镰刀锤头情感的语句,叙述平实自然。文中所提及的情感,虽然只写亲近和熟悉,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镰刀锤头的深深热爱与依恋。这种埋藏于文字中的深情能让作者再三品味,感受静水流深的情感。如文中最后一段提到“锻钢打铁”给人生带来的改变,虽然没有直抒胸臆,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的感激之情。文章舒缓的叙事节奏和朦胧的情感相得益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bcbf5f82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