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之雨果

时间:2022-07-09 11:37: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外国文学史之雨果 一、主要小说和诗歌作品:

㈠早期创作阶段:青年时期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无论政治思想、文学观念都比较保守。政治上倾向于保皇主义立场,文学上受夏多布里昂影响。 ㈡中期创作阶段:

11827年雨果发表了浪漫主义剧本《克伦威尔》,该剧本的序言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轰动文坛,<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奠定了雨果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旗手和领袖地位。此后,他又连续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和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⑴丑美对照原则:是指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他的《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指出现实社会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实际。提出艺术上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相结合的美学原则。

⑵《欧那尼》决战:雨果的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完全打破了三一律的限制,地点随意变换,大量采用奇情剧的手法,充满浪漫主义的奇异构想。围绕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决战。它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2、雨果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逍遥王》《吕依·布拉斯》、中篇小说《克洛德·格》诗集《秋叶集》《微明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其中《克洛德·格》主人公克洛德·格与《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经历相似,可以说是《悲惨世界》的前奏。 ㈢后期创作阶段:

11862年,雨果完成出版了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随后又写成《海上劳工》,以及揭18世纪初英国贵族残暴荒淫的小说《笑面人》1874年雨果出版了集中体现他晚年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品,长篇历史小说《九三年》。晚年还发表了抒情叙事诗集《历代传说》。贯穿雨果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创作历时十几年,共分为五部分,贯穿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冉阿让。 ⑵《悲惨世界》的思想主题:

①小说首先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表示关注和同情。 ②其次,小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进行了猛烈批判。

③再次,小说对共和主义英雄和巴黎人民起义进行热情赞颂。

④此外,小说还宣扬了作者企图以仁爱感化、开办慈善事业解决社会矛盾的人道主义理想。 ⑶雨果的人道主义: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批判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性;同情关注劳动人民的苦难;歌颂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同时也幻想以仁爱感化开办慈善事业来解决社会矛盾,为拯救社会支出一条出路。 二、《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㈠人物形象:1、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封建制度下无辜遭受侮辱迫害的下层妇女形象和人性美的化身。她身处社会底层,但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反抗性格。她不计前嫌,在刑台给加西莫多喂水;她救穷诗人甘果瓦,自愿同他“结婚”;她真诚爱着曾救过她的侍卫长法比,而对克罗德的威胁利诱,则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死也不屈从他的淫威。在她身上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她成了美的化身。

2、加西莫多: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低贱者”的代表。他外貌奇丑,驼背、跛足、独眼、声哑,但却心灵美好、性格善良、坚强勇敢、富于牺牲精神。爱斯梅哈尔达在刑台上给他喂水后,他多年沉睡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力被唤醒。他对爱斯梅哈尔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冒死把她从刑场救出,细心备至地关怀保护她,直到随她一同死去。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着意渲染了爱的感化力量和作用。


3、副主教克罗德:是天主教会恶势力的代表。他表面上清心寡欲、道貌岸然,实际上淫邪毒辣。当他看到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时,内心多年来被极力压抑的情欲蠢动起来。从利己的愿望出发,他对爱斯梅哈尔达采取了“不得之则毁之”的态度。一方面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想要得到她,另一方面又因企图落空而十分残酷地把她送上绞刑架。 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创作特点。

1、第一,运用“美丑对照原则”进行创作。雨果从哲学和美学高度,运用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照的艺术原则,编织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塑造异乎寻常的人物,展现了光明与黑暗殊死搏斗的画面。对照艺术在《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体现在情节、场景对照与人物形象对照两个方面。比如,在情节、场面对照方面,爱斯梅哈尔达被抢与被救、爱情幽会与被诬告判刑以及被救入圣母院与被出卖杀害等悲喜强烈对照。小说情节场景的强烈对照,不仅使小说的布局结构显得紧凑、匀称,还有利于揭示社会斗争的复杂性,使小说富有紧张的戏剧性,扣人心弦。人物形象的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对比以及对爱情态度构成对比表现出来。比如,加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的对照,从克罗德的邪恶与爱斯梅哈尔达的美好等相互对照中,雨果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灵魂与躯体、情与欲之间的内在矛盾,体现了自己的爱情观点和美学思想。 2、第二、恢弘的史诗性质。《巴黎圣母院》以15世纪路易十一时代为背景,全面再现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小说描写了修道院、监狱、刑场等宏阔场景;叙述了狂欢节、法庭审判、人民起义等重大事件;塑造了主教、大法官、诗人等众多人物形象;画面丰富多彩,有对巴黎城市沿革、教堂建筑历史的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有对家庭、宗教、王公、贫民流浪汉生活及社会风俗的工笔描写,色彩斑斓;有对母女生离死别、爱情悲欢离合的深情刻画,丝丝入扣。全书是一幅包罗万象的中世纪法国社会全景图,显示了雨果深邃的历史视野、广博的历史知识和描绘宏大场面的高超艺术

3、第三、曲折离奇,跌宕引人的情节。比如,加西莫多力大无穷、当街抢人、烈日下受鞭刑暴晒示众、劫法场、一人保卫巴黎圣母院、摔死克罗德、殉情而死;爱斯梅哈尔达倾城的舞蹈、一句话救了甘果瓦的性命、给加西莫多喂水、受审受刑、对弗比斯的思念、对克罗德淫威的拒绝、死难;爱斯梅哈尔达与加西莫多两人死后尸骨一分开当即化为灰烬;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等等。小说充分运用夸张、巧合、悬念等艺术手法,情节大起大落,出人意料,描绘浓墨重彩,强烈感人,充分显示了雨果奇特的构思和想象力。

4、第四,精彩的心理描写。小说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曲折过程,揭示行为的内在原因。比如,小说细腻地描写了人物心理变化的强烈起伏,克罗德对爱斯梅哈尔达的欲念,在宗教与现实、教规与情欲、灵魂与肉体之间苦苦挣扎的痛苦;对美的渴望,得不到美时的嫉妒,占有美时的邪恶,摧残美时的凶残。 5、此外,《巴黎圣母院》善于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庄重神奇、动人心魄,仿佛是富有灵性的活物。比如,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的描写精美绝伦。巴黎圣母院“即永恒又多变”“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石头交响乐”“是民族的宝藏,世纪的积累,人类才华升华的产物”。小说在景物描写中,往往穿插激越的议论,通过这种直抒胸臆式的、政治式的议论,加深景物的历史内涵,增强小说的感染力。小说最后,巴黎“晨钟齐鸣”,如此诗一般的描写,令读者深深地感受到《巴黎圣母院》深沉的诗意与浓郁的浪漫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6b52af33d4b14e8424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