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解: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易经讲解: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我们要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精神,深深植入八识田中。做功夫呢?要耐得住寂寞;行菩萨道呢?就要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气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易经讲解: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唐朝有位高僧,别号药山,他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药山高僧去世后,唐文宗赐他谥号弘道大师。提到药山高僧,不禁让人们想起他的一句经典的佛教偈语叫: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又是对谁说的这番话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细看细看。 话说,唐朝时期有位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名叫李翱,他当太守的时候,几次请药山高僧来讲佛法,但是都请不动,只得亲自去拜访药山高僧。但是李翱去了后,药山高僧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依旧认真看自己的经书,没有理会李翱。 李翱是个急性子,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高声喊道:"见面不似闻名",就是说药山高僧也不过如此。李翱拍拍袖子,准备不辞而别,这时药山高僧直呼李翱的名字,吓得李翱马上收起嗔恨心、傲慢心、恭恭敬敬地向大师请教。 李翱问“何为道?”药山高僧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净瓶,不慌不忙地说道:"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说: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样。 李翱毕竟是学识渊博的读书人,也是悟性不一般,马上就觉悟了,而且马上就以此话题作了一首诗送给药山高僧,诗云:"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李翱问道”,描写了李翱这位唐代大儒和药山这位唐代高僧第一次会晤时的思想碰撞画面。 李翱临走前,药山禅师又苦口婆心地告诫他:“太守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想侍奉佛法大事,修行的思想境界要高,就像独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峰顶一样,但是具体做人做事的时候,又要脚踏实地,虚怀若谷,谦受益,就像遨游深深的海底一样。如果连闺阁中的宝物都舍不得,就别说什么消除烦恼,静心参佛了。 说白了,药山禅师就是告诫李翱不要被俗物束缚住了自己的心智,要有舍得精神,拿得起放得下,才能真正修为“戒定慧”,继而超凡如佛。李翱受此启发,糅合儒、佛两家思想,写成《复性书》三篇,作为理学的开端,其思想也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我们做人做事也应该时刻牢记药山禅师的那句偈语——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也可以理解为做人要志向高远,但是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还可以理解为“做人要务虚,做人要务实”。 为什么要高高行?因为孔子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我们的`思想、境界、格局、目标越是高远,最终取得的成就也会越大,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宽度也会更深刻。 但是,再博大的智慧,也需要具体脚踏实地去做,所以也需要我们“深深行”。佛家也是讲究知行合一的,而且立得高和行得深,看似互相对立,但符合《易经》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后世,很多伟大人物,悟透了此种道理,因此成就斐然、福德双修。比如,晚清名臣左宗棠有句经典对联叫:“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叫:“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都是表明了他们立志高远,格局博大的“高高山顶立”,以及笃实务实的“深深海底行”。 所以也请大家记住这位唐朝药山高僧的告诫:做人,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因为福慧双修的人就是这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a1f936ee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