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剪纸

时间:2022-12-30 01:57: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桐庐剪纸从民俗走向艺术的升华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这话一点都不错。其实无论是怎样高雅的艺术仔细推敲,我们都能够发现其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剪纸,也是如此。桐庐剪纸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文化,但究其根源,却与桐庐民俗密不可分。剪纸,最早是作为一种民俗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并最终升华为艺术

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桐庐,地处钱塘江中游,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山川和淳朴的民风,积淀了诸多民间艺术和绝活在此不断繁衍传承。民间喜花剪纸也伴随丰富的民俗活动传承至今。几百年前的桐庐,一入冬,剪纸这朵灿烂的民俗之花就要绽放了。过了腊月二十三,大姑娘、小媳妇就要放下锄头,拿起剪子剪虎头,其实剪的不止是“虎头”,大过年美化打扮房屋的窗花、顶棚花、门笺等等,一并要在年前剪好。“二十八,贴花花”,这个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俗语告诉我们,腊月二十八是贴年画、贴窗花的日子。到这一天,在桐庐的每个乡村农户的窗上、床上、缸上,都会被贴上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剪纸。

桐庐的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代代相传,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桐庐民间喜花剪纸具有独特的民俗性。桐庐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史上江南的民俗活动无所不有,而大部分民俗活动的载体都有民间剪纸展演。间各种喜花剪纸依附于民俗活动,自明、清传承至今。桐庐的剪纸风格粗中有细,细中带粗,粗细结合,阴阳互用。其构图精美,“语言”丰富,表现手法充分运用谐音、象征、比喻、会意等,各种传统手法结合运用,构思巧妙,含蓄华丽,富有诗情画意,有着独特的传统魅力。当桐庐的喜花剪纸,从过去的民俗实用品,逐步提升为一种现代的装饰艺术后,它仍然从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中汲取艺术分,吸收了北方粗犷凝练、高度概括的特点,融入江南的秀丽和纤巧,大大地丰富了剪纸的语言。

在桐庐,推动剪纸从民俗转向艺术的过程中,有两个人的名字不可不提。位是已经故去的剪纸艺术家胡家芝老人,桐庐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者。另一位是 楼一层,桐庐现代剪纸艺术的发掘者。这两个名字中,缺少了任何一个,桐庐剪艺术都没有今天这样完美。




1897年,胡家芝出生于桐庐一个书香门第,七八岁时就喜欢上了剪纸。那时候,桐庐流行一种地方戏叫芦茨戏。戏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幼小的胡家芝,回家后她就拿起剪刀在纸上剪了起来。这一剪,就剪了一百年,从当年的黄发女童剪成了满头霜雪的百岁老人。16岁,胡家芝毕业于桐庐第一女子学校,在那里,她不仅学业优异,而且得到了一位杭州手工教师的指点。从此,她的剪纸作品既融进了民间传统手法,更掺入一层文化的内涵。20岁时,胡家芝出嫁到离30里的珠山村。溪流清澈,远山凝翠,秀丽的乡间景色为她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更深厚的生活源泉。胡家芝拿起剪刀,剪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喜花、灯花和礼花。在珠山生活的36年里,胡家芝成为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乡亲们亲切地称她“福星”。深厚的家学修养,新式的学校教育,加上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使老人的剪纸作品既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审美意象,又继承了江南喜花吉祥如意、祈福迎祥的悠久传统,形成了玲珑剔透、俊秀优美的剪纸风格。1959年,老人精心设计了作品《祖国万岁》,讴歌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十年,这成为了老人后来保存下来的一系列剪纸作品的开端。从那以后,在老人的手中剪纸艺术品不断地涌现。20世纪八十年代,老人的剪纸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创作出《万象更新》《美满人间》《鸳鸯戏荷》等一批精品。这些精品体现出老人剪纸的独特风格:篇幅宏大、内容多样、内涵丰富。胡家芝的一双巧手还影响了一个人——中国美术界一代宗师叶浅予先生。胡家芝是叶浅予的表姐,《胡家芝喜花剪纸集》“序”中,名满天下的大画家称胡家芝是他的“启蒙老师”“走向艺术领路人”

说完了胡家芝老人,就该说到另一个人物——楼一层了。与胡家芝不同,楼一层本身并不是一个剪纸高手。但正是在他的手中,原本默默无闻的桐庐剪纸被发扬光大,并得到世人的认同,说他是桐庐民间剪纸艺术的伯乐,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19886月,时任桐庐县文化馆馆长的楼一层负责撰写县志中的“文化史”为了解一位桐庐籍的清末书法家胡传泰,楼一层远赴南京拜访胡传泰的女儿胡家芝。在走访中,楼一层意外地了解到胡家芝老人的这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源于老人自幼成长的桐庐民间文化时,楼一层觉得,桐庐剪纸,大有可发掘的余地。在楼一层的四处奔走下,在桐庐县政府的资助下《胡家芝剪纸喜花集》面世。1989年,胡家芝剪纸作品在县文化馆展出,吸引了众多剪纸爱好者前来交流,切磋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c53f8081c758f5f61f67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