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文——读书的最高境界

时间:2024-01-05 05:1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每日美文——读书的最高境界



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宋朝赵恒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凿壁偷光这句成语,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的这一名联,则己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颜真卿论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陶潜《五柳先生传》的宗旨则与之相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吕纯阳祖师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更何况我们凡夫俗子乎?既使神仙还要读书,我们凡夫俗子更没有虚度光阴的资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这首词意寓深刻,但是结论却太过伤感。少年读书的方式虽然幼稚,但却是读书人成长过程之必然。读书到识尽愁滋味之时,应当反思过去与继往开来,而不应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之境界,说明古人还未找到读书的出路。

宋代有个大臣,叫倪思,主张抗金,反对求和,以直谏著称,在兵部礼部都做过尚书。宋史有其传。他关于读书有过一段朴实的高论,他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棋子落声、煎茶水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这些都是自然界和生活中最美好的声音,但倪思最后说:“而读书声最。”

易经批判的读书的境界曰:“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百姓对于这种见仁智只能是无所适从,敬而远之。所以读书必须要有主见,而远离见仁见智与模棱两可。

孔子读书的成果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不读书,既使活到一百岁也不能而立不惑知天命,更遑论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金刚经曰:“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格言指出,智者的说法,贤圣之经典就好比渡船,听智者的说法,读贤圣之经典的目标,在于超脱现在的苦海与到达幸福的彼岸。这句格言还指出,在读书的征途上,只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禅宗六祖慧能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这句格言指出:在读书的征途上,书只能是人的工具,人才是书的主人。

陆游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种读书的境界就称之为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旅游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所以古代文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孟子也反对死读书,一次,他阅读了《尚书·武成》一篇,颇有感慨地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当年元军铁骑攻破长沙,岳麓书院数百书生以赤手空拳相抗,全部战死而无一人投降,这种献身精神是中国书生曾经的骄傲。几百年后之后,毛泽东在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说明,岳麓书院的读书人依然拥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东山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创了迫害读书人之先河。唐代诗人章碣的这首诗,文学的形式对这种暴行进了宣判。这个宣判指出,读书是智慧的源泉,迫害读书人的下场,只能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传统的读书的姿态是在下跪:和尚跪在佛经之下,道士跪在道德经之下,世俗跪在儒教之下,西方文明跪在圣经之下。所以马·斯蒂纳说:“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都跪着,站起来吧!”读书人必须头颅高贵,膝下有金。

在与女儿的一次著名做对话之中,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是当一个蛀书虫,而座右铭则是“怀疑一切”,两者合二而一就是:读书的最高境是怀疑一切,伟人读书的境界非同凡响,就是与众不同。

牛顿读书时发出的感概是:“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站在数学前辈的肩膀之上发现了微积分,牛站在伽利略与笛卡尔等人的肩膀上,开创了牛顿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fc3db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