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格魅力 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像他这样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史学、文论、医药、饮食等各方面都卓有建树的人,环视华夏史海,都极为少见,而他的人品,更是被后人推崇备至。 林雨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可以说,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苏东坡的独一无二,还在于他的平民气质。一个经常被放逐的官员却有着最多的人缘,文人骚客、贤士大夫自不必多说,难得的是他与野老村夫、渔樵僧道,都能找到沟通的话题。一千多年来,有那么多人热爱他,是因为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魅力。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在他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文化通过他这个载体历久弥新地在当代社会呈放光彩。” 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贬后,便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疗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苏轼的人格魅力,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人们喜欢苏轼还有一个原因: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因先后不容于改革派和守旧派,他在仕途上两起两落,被贬达十余年之久,几次因诗文获罪,“乌台诗案”差点使他丢了性命。然而,在沉浮不定的人生面前,他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横遭贬谪也好,自请外放也好,都没有使他颓唐丧志,不管身居何处,无论爵位高低,他都能随遇而安,有所作为。 《金山题像》一诗,是苏轼赴常州时写下的,可说是他对自己一生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试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是永恒的。 (《人物春秋》) [点睛] 最喜欢苏东坡的是他那种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苏东坡,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字,更是一个亦官亦民,为官为民的人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东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 苏轼一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首先,一方面,如前所述,他是中国士大夫文人中遭贬谪较多的一个,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谪蛮荒达十二年之久。政治上被宣布为“奸党”,诗文著作被列为“禁书”,三位妻子原配、续配和爱妾都先他死去,最亲爱的弟弟子由也与他同时遭到政治迫害,兄弟两人长期不得见面。他自己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然而,另一方面,苏轼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他还说譬如自己本就是当地的一个秀才,如果屡试不中,那不也就要在这穷乡僻壤过一生吗?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 其次,在众多的中国文人中,苏轼的佛道禅理造诣是最高的。这一方面是来自于先天灵根慧业的悟性,另一方面也是后天的机缘所致。因此,他对人生的本质比以往任何诗人都看得透彻。在他的诗文中,那种人生空漠的感慨比以往任何一个诗人都来得多,来得强烈与深沉。什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种“人生如梦”的旋律多次在诗文中奏起。而另一方面,苏轼又是最热爱人生、热爱人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诗人。在他的诗文中,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咏叹,对江山胜景、风土人情的歌唱,对生活情趣的欣赏品昧,对古代圣贤、英雄豪杰的向往仰慕,无不真挚深切,极其感人。在这一方面,将他奉为“千古情圣”,作为后世文人的典范是完全当之无愧的。 再次,苏轼这种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还表现在一方面他作为一代贤臣、一代哲人,经常思考的是国计民生问题,建功立业问题,乃至宇宙人生的重大哲理问题,而另一方面,他又决不象某些西方哲学家一样,只知道天上的事,对地下的事一无所知。他很有生活情趣,文娱生活丰富多彩自不必说,就是一些生活琐事也处理得井井有条,对管家理财、烹任饮食、医药保健、养花养鱼等都颇有研究。贬黄州时,薪水很少,他担心入不敷出,就将月俸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子取一串下来作为日用,若有节余,便用一竹筒贮存起来,以作待客的特支。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对煎茶酿酒、佳肴烹制、粗粮细作均有讲究,他所发明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至今还保留在中国传统的菜谱里。可以说,正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问题、生活问题上,苏轼才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领悟,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真实性情。他的亲切感人,他的聪敏睿智,苏轼现存的二千多首诗、三百多首词与卷帙浩繁的散文作品,既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记录,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了宋诗的典型风貌与最高成就;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中国词坛豪放派的先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最优美动人、自然流畅的。在这些诗词文作品中,苏轼以才华横溢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江山胜景的欣赏与对生活情趣的品味,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既能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又能得到思想哲理的启迪与文学修养的教益。 风趣幽默,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深深喜爱。尽管他的诗词文在当时被列为“禁书”,但还是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传抄、诵读;尽管他被贬到天涯海角,但还是有人不远千里,浮海专程去探望、访问他,拜他为师。这正是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苏轼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来自于对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理解与实践。他将三者融汇贯通,既进取而又不迂执,既超脱而又不厌世。儒家思想始终是鼓励他百折不挠、积极奋进的精神力量,佛老哲学则更多地作为他身处逆境中自我解脱的思想武器。他将人生视为一场棋局:“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这样,往往能使他不计较个人的荣辱、穷通、得失,在通达的心境下,更充分地享受真实无伪的人生,坚持对文学艺术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士大夫文人最有影响,使他们在仕途失意的时候能够不厌世,不愤世,面对人生挫折仍不失去乐观平静的心态,这些生存智慧显然都是苏轼式的。由于有了这种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所以苏拭的一生,既是面对现实的一生,也是超脱现实的一生。他往往能以一种诗意的艺术的审美态度来看待人生逆境。当他贬谪到海南岛上度过晚年的时候,不少亲戚朋友与学生寄来书信安慰他,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虽然在他以前的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遭贬谪时也曾在山水自然、风土人情中寻找慰安,寄托幽愤,但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过“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慨。苏轼则较少自伤不遇,到了晚年更是如此。“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那种东坡所特有的随遇而安、随缘自适思想在诗文中经常流露。不管贬谪到何方,不管经受怎样的人生挫折,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他都能发现美,得到美的享受。在这些既高雅而又亲切的生活情趣中,苏轼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其实,“怀才不遇”只不过是要他人、要社会承认罢了,而人生的价值又何必非要别人承认不可呢?可以说,正是这种忘怀得失的审美人生态度,使苏轼摆脱了生活中的烦恼痛苦,从而完成了由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42a4d66bd97f192379e9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