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下里巴人,妙弹阳春白雪

时间:2023-06-04 17:02: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巧用下里巴人,妙弹阳春白雪

运用 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教学语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巧用打比方、举例子,化解深奥难懂的 阳春白雪式的专业历史名词,让学生轻松学历史,这是是实现课堂效能的重要一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马卡连柯也说过:“同样的教育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它的成功运用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能能否有效实现。教师课堂语言需饶有风趣,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才能抓住学生心灵,使学生精神振奋,促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川教版历史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但教材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深奥难懂的专业历史名词,尽管新课标并未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正确理解其意义,学生便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与实质,因而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阻碍学习历史的深度。所以,如何运用 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教学语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化解深奥难懂的 阳春白雪式的专业历史名词,让学生轻松学历史,这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素质的体现和语言艺术的展现,也是实现课堂效能的重要一环。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巧用打比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判断,巧妙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当教材中深奥的专业历史名词的犹如黑夜蒙住学生的眼睛时,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打比方的办法,为学生寻找光明,让学生在课堂上继续前行。打比方能生动形象,让学生通晓明白,但要注意,打比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二是要用学生熟知的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讲绥靖政策时学生对 绥靖不好理解,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是解释,绥靖政策是二战前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讨好法西斯、纵容战争的妥协政策。绥靖就是安抚,抚慰怨愤、平息争斗的意思。显然,学生对这阳春白雪般的解释理解不深甚至不知什么意思;所以第二步是用打比方——对一只狂吠的狗,你会用什么方法去安抚它以达到不被咬的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扔几块狗骨头,堵住它的嘴,当然最好这几块狗骨头还是别人的。在欧洲战场战事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德国就是那只狂吠的狗,而英法等国为了避免祸及自身,先后用奥地利、捷克等国作为狗骨头平息争斗满足德国以达到自保目的,还自相情愿地认为德国法西斯狗会去咬苏联这块更香更大的骨头。这样的阐释虽然有点下里巴人的感觉,但对于绥靖政策的含义、目的、实质,学生自然领会了。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善于举例子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让学生在质疑、探索、释疑中真正明白自己所困惑的问题,才能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面对教材的一些历史术语,学生往往山穷水复疑无路,教师要运用巧妙的事例进行阐释,让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教师都会提及中国的戊戌变法,那两者的性质一样吗?对这一学生七嘴八舌也没有定论,我在教学中首先是根据教材观点,明确两者的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明治维新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然后针对改革和改良这两个历史术语,我让学生查字典,改良的意思:①是改善;②是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它更适合要求;改革的意思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对于字典的解释,学生仍然疑惑依旧,我首先对于字典意思进行点拨,改良是改个别改革是改不合理部分,学生有点明白了,我再举例子:你准备去砍一株大树,锯子太钝了,你把锯子磨快再去砍,提高了速度,这是改良;你把锯子扔了,采用电锯,从手工到机械,这就是改革。通过这一通俗例子,学生便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采用举例子阐释专业历史名词,注意一是要查阅资料,寻求权威工具、著作文献或规范网页,形成自己对其概念的科学理解,二是在准确掌握概念的基本含义后,对照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事例,用现实生活语言准确阐释,使学生一听就懂,从而对阳春白雪理解更深刻。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紧扣教材

历史现象是纷繁复杂的,部分历史问题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我们不可能对每个历史术语、历史问题进行专业的详细的阐释,也不可能旁征博引详尽论证,作为基础教育的初中阶段也没这个必要去纠缠个别术语和争议,教师应尽量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学大纲为指南,即我们所说的书为证,这样紧扣教材内容,采用教材观点,才能顺利教学,让学生口服心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例如,在川教版历史八年级第二学习主题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抽象的 近代化这个概念难点怎么去突破呢?不可能把关于近代化题、争议详细向学生讲解,但又不可能不给学生解释,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首先简单向学生说明:近代化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在单元小结时,请学生归纳中国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近代化有哪些具体事例,结合教材,简单概括如下:近代化包括学习西方经济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文化的新文化运动。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对近代化便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着意耕耘,自有收获

在历史教学中,讲历史要有历史味道,要反映历史学科的特色,用语要准确清,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条理分明,表述的历史史实准确。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 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教学语言,化解深奥难懂的 阳春白雪式的专业历史名词,仅仅是教学语言中的冰山一角,但教学语言这个基本功不是一朝一夕能锻炼出来的,需教师长期不懈的坚持。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就说明教师必须加强语言修养,在口语表达上,下一番长期刻苦锤炼的功夫,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古语云:“天道酬勤,只要锐意进取,刻苦磨炼,并虚心博采他人教学语言之所长,日积月累,勤学不息,终归会达到妙语连珠信手拈来的境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35ab9816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