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 ——大乘佛教智慧的生死观 观世音菩萨在圆寂的过程中,灵魂出窍,照见原本五颜六色的世界突然空空荡荡。当然,人类的各种苦难也随之消失。观世音看到,躯体最终变成舍利骨。而这舍利骨,若隐若现,飘忽不定,时而空相,时而显出色状,在空与色中交替。舍利子是空还是色,完全取决于头脑中的意识。此种按意识来区分或分别事物的做法,比比皆是。观世音菩萨所看到的舍利子是虚无缥缈的,没有生死,没有净污,没有增减。由于万物皆空,空中无色,也就没有人为意识的分别。没有人类眼、耳、鼻、舌、身这五官的意识,也就没有视觉、声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物质感受。人类看不到,也就不会意识到,故而也就没有困惑不解,没有生老病死的担忧,更没有千辛万苦而不可逾越的障碍。人类窃喜得到的,实际上是心智上的小机灵。若舍弃,人类对于得失也就无所谓了。 菩萨们若都能按这种大乘佛教智慧的生死观去圆寂,会发现世间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从而免去对死亡的恐惧,远离死亡前光怪陆离的异想,最终抵达安详涅槃的崇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尊佛祖,是按照大乘佛教智慧的生死观去圆寂的,取得了大彻大悟的大智慧和开悟,从而知道了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智慧圆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经咒。此经咒是神明的,无以伦比的上上咒,可泯除一切苦难,真实不虚,因此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如同记录孔子所说,后为被称为“子曰”一般的经咒。以后凡见“咒曰”,皆指本心经。此天机,即大乘佛教生死观的天机,现公诸于众,是由本僧,即唐僧,“泄露”的。阿弥陀佛。 译者加注: 1.此白话文是继作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猜想》发表后,应读者之请,按《猜想》之注释,写出的白话文,是试图站在灵魂层面的猜想和解释。作者猜想唐僧在此,借这260个文字,只想说明从生到死这一件事,从生死悟出了佛法,而非解释佛法。以往对般若波罗蜜多的解释,是“智慧地达到彼岸”。达到彼岸是往生,就是死亡。我并不认为唐僧在此是想借助“心经”,提纲挈领地导 1 / 2 引出整个佛法。若一字一释,一字一意,难免牵强附会,使得整个《心经》支离破碎,读者难解其意。那绝非是唐僧的本意。 2.心经对于苦难与死亡的解释非常到位。猜想毛泽东主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也是引自《心经》,此乃是对《心经》最经典的解释。故此,人们若在弥留之际颂诵《心经》,会有归宿感,心态会变得更加平和。 3.许多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之所以崇尚《心经》,除了经过千辛万苦的奋斗,其心得与《心经》的字面信息有朴素的感悟和共振外,他们读懂了物质在人们眼界中的透明,即空,与物质在人们感官中的成像和不透明,即色,并不代表物质的本源。空与色的交替,只不过是人们思想和意识的不同分别,是“受想行识”的结果。其实,物质的本质都是空的,人们触摸到的物质差别,实际上是触摸到不同物质表面的电子层和电子数的差别。在物理学家眼里,所有物质都是空心的。《心经》对物质是空的描述,很接近当代物理学的解释。 冯清 2016年10月6日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97f74b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