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苏轼一生的一句话

时间:2024-01-02 07:16: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总结苏轼一生的一句话

总结苏轼一生的一句话::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一、苏轼

苏轼,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二、人物经历 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东山再起

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

元丰八年,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为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流落儋州

绍圣四年(1097年),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身逝常州

苏轼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三、主要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

诗作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由于苏轼作文以辞达为准则,所以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四、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五、人物评价

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苏轼是无与伦比的。

六、轶事典故 道化童蒙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c24181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