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韩愈《双鸟诗》譬喻可能性 作者:王爽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3期 摘 要: 本文以韩愈的《双鸟诗》为切入点,论述了双鸟所譬喻的三种可能性:攘斥佛老、讥讽元白、推崇李杜,并以此为线索,概述了韩愈的思想文学观念。 关键词: 《双鸟诗》 佛老说 元白说 李杜说 清人刘熙载论韩愈诗歌曰:“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奇者,即所谓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国内学者都认为韩愈诗歌的审美理想是“雄奇险怪”。由于其奇诡的表现手法,后世读者在对韩诗的理解、阐释上各持所见,《双鸟诗》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双鸟诗》作于元和六年,是时韩愈四十四岁,担任兵部属下的职方员外郎,是一个名不副实的闲官,这与胸怀报国平天下的韩愈的追求截然相反。下面笔者从多角度阐释双鸟所喻之义,并概述韩愈的思想观、文学观。 一、佛老说 最早解释二鸟所寓之义的可追溯到北宋初年的学者柳开,《韩文公双鸟诗解》一文中做了详尽的阐述:“夫释之为教也,务当民俗奉之,架宫崇宇,必处都邑,故曰„一鸟落城市‟也。老之为教也,务当自亲其身,收视反听,栖息山林,以求不死,故曰„一鸟集岩幽‟也。谓其„不得相伴鸣‟也,以其二教之虽来,而未甚明于世,各泯然矣。言„三千秋‟者,以其时久,而极言之也。”此议认为二鸟即指佛老二教。唐代是思想文化交流异常活跃的年代,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儒、道、佛三教并趋。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到了唐代,空前繁荣,相伴而来的是寺庙经济的发展。玄宗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有“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之说,严重威胁了人民生活稳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与国家利益日渐冲突。反观儒学,唐太宗时期虽然崇尚儒学,但其所谓儒学,不过继承南北朝以来正义义疏繁琐之章句,高宗、武则天以后,偏重进士词科之选,到中唐时期,佛教盛行与儒教势衰形成显著对比。儒学在争衡中的劣势,与其自身及佛教的发展前景有很大的关系。韩愈作为活跃在文坛和政坛上的大家,在三教争衡中批驳佛老之学而倡扬儒道,重铸儒学,对抗佛学的心学。《原道》一文,是韩愈汪洋恣肆地辟佛倡儒的代表作之一。韩愈批判了道家“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无圣人”观,否定了佛家“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的“无纲常”观。中唐时期,所推崇的一贯制定礼乐刑政的圣人及多规定的君臣父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伦理关系均遭废弛。这些都是儒学一直以来所积极倡导的。在《原道》中,韩愈详细地叙述了圣人教化人们相生养之道的作用,论证了在封建社会,只有摆正君、臣、民的关系并各司其职,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韩愈所言之道指的是仁义之道,不是佛老之道,倡扬的是孔孟仁政学说,叙述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并以孔孟道统的继承人自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5be19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