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提醒社工要“自我关照”的一年 作者:暂无 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7年第12期 社工常常承担照料他人,关怀社会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常常忘了“自我关照”(self-care)。2017年有两位在中国社工行业有重要影响力的青年同仁离开了世界,给业界带来很多的遗憾和悲痛。这样的遗憾让我思索为什么我们常常忘了自我关照,在此分享一些思考和感受。 2006年我在校选修了香港协青社的社工不辞辛苦到内地开设的青年社会工作课程。这个课程让我开始意识到社工的魅力,也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当时最吸引我的是,香港的几位社工前辈,像Young、阿信、David等等都让我觉得社工心态非常年轻,可以跟青少年“玩到一起”。到香港实习后,使得本来打算转行的我开始憧憬是不是有机会做一份给别人带来希望而自己又保持年轻的工作。同年,我也在东莞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实习。这个中心是由被很多媒体誉为“香港外展社工之父”的徐祥龄老先生(已经去世)创办的,他同样地启发我用很多很好玩的方法服务民众。我一度以为做社工的都很积极乐观、心态和体能都很年轻。 于是我2007年机缘巧合到了深圳南山区做社工。在深圳工作的七年间,我原先对社工的认识有了更复杂的转变。2008年-2013年间,我参与过一些社工被欠薪、社工意外死亡的事件的处理工作。这些经历让我看到,社工自身也处于一种容易“受伤”的位置,不管是在社会结构、制度或者心理上的。就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也曾为个案心力交瘁;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长期的出差、加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为了一个计划书工作到两点,实在坚持不下去就睡了;有次为了一个被各种部门“踢皮球”、几乎无法处理的个案喝醉了(心疼同事家的洗手间)。 但是,我这些经历并不具有独特性。我了解到许多有心投身社工行业的同仁都经历过非常多的困境,比我的经验还要难受得多。我常听到的是“做社工就是要奉献啊”, “做社工哪有不加班的”, “做社工哪有要加班费的”……等等一类的告诫、规劝和善意提醒。这些“提醒”,会不会是社工用“自我压迫”取代“自我关照”的重要原因呢?如果在社工“困了”、“累了”的时候,有人、有制度能够让社工“喘息”,那么行业的遗憾和唏嘘会不会减少很多? 由此看来,社工可能会被职业特性所绑架,在外要“积极乐观”、要“正能量”;对自己则坚持要“专业”,甚至把“自我压迫”当成“专业”的一部分。但是“医者不能自医”的道理对社工同样适用。职业要求使得我们常常要同理他人,但却忘了同理自己;常常充权( empower)他人,却忘了自我充权。因此,我要倡导所有的同行,不管是做学术工作的还是实务工作的,在实践社会公义专业使命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也有“困了、累了、负能量了”的时候。拥有这种察觉才能及时调整身心,应对职业枯竭及其他困境。自我关照同样是实践专业使命的基石。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看到社工作为一个利他形象出现的时候,也有我们脆弱的一面,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是社工自我关照的重要支持条件。李侨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博士候选人,中级社工师,兼职社工督导。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区营造,社会企业,社工职业化。自2007年起从事社会工作一线服务、社会服务项目管理/评估/评审、机构与行业协会管理、社工督导等工作至今10年,主要实务领域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外来工、老人、妇女、儿童、社矫人员、新移民(新港人)等等人群。兼任广州市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区营造督导(2014.12至今)、珠海市京师社工中心社区营造督导(2016.7至2017.7);兼任佛山市顺德区社联家庭与社区专职委员会委员(2016至今)、顺德区社区营造示范点专家顾问(2017至今);曾兼任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纪律工作委员会委员( 2012-2014);曾获得深圳市2009年“十佳”优秀社工称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660fec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