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骆驼祥子》中的那辆洋车在文学界已经跑了八十年 从1936年9月16日,老舍先生创作的《骆驼祥子》在《宇宙风》半月刊第25期上连载,到今年已经是整整八十年了.老舍先生出身平民家庭,熟悉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所想,也正因如此,他笔下的描绘真挚而充满感情.正如老舍先生所说:“《骆驼祥子》这本小说是我笔尖下流出的血和汗.”他带着很深的感情,来描写北京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 作者 张逸良 1936年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在青岛的留影 援华美军爱读英文版 中国现代文学中,描写像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底层民众命运的作品较少,通常都是农村、小城镇、武装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与其题材的选择关系紧密.再者就是老舍先生的写作语言,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的,考究的北京话,文字语言俗白,接近百姓生活,便于老百姓阅读. 194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由美国译者伊文XXXXX金,将《骆驼祥子》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此时,美国派军来华支援抗战,为了使士兵能够更好了解中国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军队特地提供了《骆驼祥子》口袋书,方便他们阅读.《骆驼祥子》英文版在美国扬名后,很快被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翻译出版. 解放初期,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老舍先生决定将《骆驼祥子》的最后一章半删去,从解放初到“文革”之前,一直这样出版.直到“文革”后,删节的部分才被补上,还原了小说原貌. 伴随小说出版的,是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话剧、电影、电视剧、歌剧、京剧、曲剧、动画片、绘本XXXXXXXXXX但要说最重要的,还是《骆驼祥子》进入了中学学生课外语文必读书目,发行量大且一直持续.一时间,“祥子”和“虎妞”变成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对《骆驼祥子》的探讨和分析,也更加火热起来. 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让人们窥见祥子所处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当然对《骆驼祥子》主人公的争议也一直持续着,这个问题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北京人艺导演梅阡的改编,《骆驼祥子》以话剧的形式登上舞台.当时人们对“祥子”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较为统一,但对原著里“虎妞”这个角色的把握,还存有不少疑惑. 由于舒秀文的身体不大好,所以在话剧《骆驼祥子》里,“虎妞”是由舒秀文和叶子两个人轮流来扮演的.一天叶子到老舍先生家做客,叶子问老舍:“《骆驼祥子》里的虎妞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老舍先生问叶子自己怎么看,叶子答道:“我认为是坏人,因为她把祥子给‘吃’了.” 老舍先生听闻后,没吭声,基本默认了这种看法. 到了1982年,凌子风导演电影版《骆驼祥子》,选择斯琴高娃来扮演虎妞.原著中描述虎妞“又丑又泼辣”,但在当时,斯琴高娃刚刚三十岁出头,眉清目秀,纵然特地为此“装”了两颗大虎牙来扮丑,可是一些观众对“祥子”评价:“祥子还不知足!娶了这么个漂亮又有钱的媳妇儿.” 站在“虎妞”的立场上来看,其实她是很痛苦的,她的处境和状况值得人们同情;但站在“祥子”的立场上来看,是虎妞把他给“吃”了.因所站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对人物理解的差异.但有一点不能变,就是一切改编都要以尊重原著为基础,要抓准人物性格与命运,要抓住原著的主题,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小说创作的核心是人物.” 1948年开始,漫画家孙之俊曾三度创作《骆驼祥子画传》,由于他经历过《骆驼祥子》描述的那个年代,所以对“祥子”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真实感受,因而准确描绘出了主要人物的特点,在一些细节处理上也很真实.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更有漫画家丁聪、版画家高荣生、画家顾炳鑫、何大齐等人用漫画、版画、水墨画为《骆驼祥子》配插图,对核心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有着精准把握,又体现了很强的艺术性. 七十年前的日文译稿 《骆驼祥子》在全世界有多种语言的译本,其中日本的译本尤其丰富.1984年3月,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老舍研究机构“日本老舍研究会”在名古屋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b67af1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