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翅 作品评价与思考

时间:2022-05-03 16:26: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标题:作品评价与思考

(内容全部放上去,这一块是给同学们看看的,不念出来) 有两类人类学的作品可以传之久远。一是以系统、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见长的民族志类作品,二是有创新的理论性作品。前者重于观察、记录和描述,意在由田野研究建立“文化的实录”,奠定了民族志资料系统化的基础,民族志所记录的内容可以被反复思考和使用,使文化重建和区域比较成为可能,由此发展出诸多理论和田野研究的方法、而且不管你是赞同,抑或反对,都必须首先回到田野••••••后者长于理论模式与思考、其探寻的空间不局限于民族志材料本身,其影响也常常超出人类学的范围。且,扎实的田野工作、翔实的民族志记录固然是人类学赖以存在的“原点”,但纯粹的民族志作品未免缺少了灵魂而给人以琐碎之感,并且分析的构架需要不断更新。因此,理论追求总是人类学家的一个较高目标。

《银翅》在细致的田野民族志和理论创新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作者在田野地点度过了400多个日日夜夜,访问人400余人。在文献研究和写作阶段,从制定访问和研究计划到该书的出版,前后刚好十个春秋。

《银翅》是在重访金翼之家的背景下写就的,主要讲述了几十年来福建玉田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变迁。与《金翼》相比,《银翅》更加学术化,语言更加严谨,内容也更加详尽。写作方法多样,不仅仅有贴近生活的故事,也有条理明晰的分析。涉及内容也非


常广泛,通过一本书就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

文章七八九章用反观法在理解中国上层下层文化互动时的集中应用,作者分析了土改运动、合作社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及文革等社会运动是如何从高层决策贯彻到基层并付诸实践的。以诉苦的方式调动起农人群众运动的热情完成土改后,党的基层组织替代了乡村社区的宗族组织,这使得党的决策可以自上而下地一贯而通,事实上,土改使农人第一次种地不用交租,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在他们心中形成了朴素的感恩与信任之情,这才是基层组织能够在社区得以立足的前提。不过土地分割造成土地细碎化带来的问题,又必然要求新的合作形式产生,人多地少的矛盾也催生了新的生计方式出现。

从宗族来看,中国的宗族制度受传统宗法制度影响,保留明显历史痕迹,同时又和现代文化融合,形成鲜明特色。

家族的划分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家族风貌的又一展现,体现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对社会来说意义重大。

粗浅一看,本书整体的结果稍显混乱,但细细读来,每一章有其主要的内容,而又与前面的章节有所勾连。环环相扣,从因果关系以及历史的角度解读每一种现象的成因,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f91d5ac1c708a1294a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