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分析(6篇) 摘要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从诱发兴趣、积累素材、优化习作、促进提升等方面,探讨网络语言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网络语言资源 在语文课程体系中,作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在现代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形成的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活泛、杂碎等鲜明特点,在校园文化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学生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1],语文教师应加以有效规范和引导。 2现代网络语言的界定和特点 网络语言简称网语,是伴随网络发展而新兴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实生活所用的网语多属狭义范畴,主要分为如下类型:1)符号或图形类型,含有QQ表情、字符组合等;2)谐音替换类型,含有拼音、汉语言文字及外语谐音替代等;3)缩略简称类型,含有汉语言文字缩略、拼音缩略等,如XE表示“邪恶”,RY表示“人妖”,LJ表示“垃圾”;4)会意类型,如“S”即是表达拐弯抹角之意;5)转义借称类型,如“灌水”就是指大量乱发帖子的意思。网语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1)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诙谐,更富有较强人情味;2)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刷新人的耳目;3)言简意赅且经济简练,符合现代网络交际的即时性、简洁性特征;4)错别字较多,用语欠规范,在语法上简略化、随意性倾向较重[2]。 3网络语言对于作文教学的双重影响 网语虽然新奇、怪异、混乱,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但是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渗透力。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现代儿童生性活泼,接受力较强,识别力却欠佳,因而网语对他们来说,“双刃剑”的特点更为明显。其正面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丰富语言知识,不断增强语言的积累和表达能力。2)生动有趣,活跃思维,为人乐于接受,容易为作文着色添彩。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同桌是一台286(脑筋转得慢),确是内存不足……”既贴切形象,又新颖有趣。3)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没有了权威压力和传统束缚,思维自由度较大,活泼性较强,网语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有利于培养语言创新能力,形成语言的个性化风格。其负面作用体现在:网语一味地求新求快,“怪、错、乱”等现象严重。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和辨识力较差,长期模仿和使用,容易形成浮躁心理,助长用语不规范、随意生造、无意篡改等不良言行习惯。这对于读写教学而言,既是扑面而来的挑战,又是无以规避的考验[3]。 4网络语言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网络作文教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践课题。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不避困惑、为我有用,能够赢得令人期待的实际效果。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习作情趣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群体,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依赖情怀。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半壁江山”,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现代网络技术具有直观性、实物性、模拟性和跨越性强的优势功能,有利于把许多不易感知的事物现象纳入感知范围,为激发学生情趣和促进写作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如教学“我眼中的秋天美”习作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途径,认真搜集一些关于描写“秋景秋色”的语言和图片,自行研读与欣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美在哪里。接着播放录像音像资料,那金黄的银杏树叶、娇艳的红枫叶、丰硕的果园、繁忙的农田以及欢声笑语的热闹景象,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阅读并学习这些“多彩课本”中的“大自然语言”,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学生情不自禁地纷纷议论起来。然后从“抓住事物特点”“有序观察”“把握结构”等方面略加指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习作活动之中[4]。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如何能够写出成功的作文呢?唐代杜甫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义重在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小学生缺乏相应的有意注意力,即使对事物现象进行了有意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似的难以留下痕迹。面对习作,他们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如何入手下笔,尤其是如何把内容写得真实具体一些;即使写出来了,也经常出现“无病呻吟”“素材贫血”现象。究竟如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呢?笔者在平时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习作素材仓库”,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资料链接起来,构建一个丰富多元、储备海量、不断扩容的超媒体系统。在习作活动中,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从中自主选择素材。如教学“我喜爱的小动物”习作课时,可从“素材仓库”中提炼出松鼠、兔子、小猴等许多动物的图片文字(外形与生活习性介绍等)资料,而且学生可在快放、缓放、定格、回放中反复地点击与欣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获取比较翔实的素材。既有利于加大对习作素材的“滚动式”积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习作优化如果说习作情趣和素材积累是基本条件的话,实行习作优化才是真正走上成功之路。在网络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支撑下,小学生通过网络寻取所需信息后来构思习作,他们自我确定写些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如何写得具体、形象而生动;让他们根据实际构思并结合网络信息,在充分想象基础上进行人机对话,有利于丰富习作思想,活化习作思维,有利于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语言素养和习作素养打下基础。在学生落笔成文并且提交之后,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或语言进行示范评改,在全班范围内实行习作资源的共享。通过开展以激励为主的习作评价活动,一方面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亮点,另一方面指出其中的明显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然后让他们自行修改,潜移默化中实现优化习作的目标。尤其对于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而形成的“语言公害”现象,如“GG”“MM”“菌男”“偶”等,要给予适时、适量而又适度的引导和帮助,教会他们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善于把规范性语言与网络语言进行比较,激励与引导他们把优雅字词和经典语句等充分运用到习作中,让规范、严谨、凝重、高雅推动学生习作的优化进程。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习作提升汉语言文字有着数千年的创新与发展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同样属于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一些生动、贴切的网络新词汇,如“浮云”“给力”“你懂的”等,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会逐步融入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中。然而从普遍情况来看,当今网络语言是汉语言文字的一种变体现象,没有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绝大多数网语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汉语使用者“约定俗成”而普通认识和接受。当前网络语言的泛滥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和粗俗,让一些语言初学者陷入难辨真伪的困惑。比如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网络中出现的所谓“新词”,让教师着实有点儿应接不暇。当询问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其真伪。如何净化学生的“语言空间”呢?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要求不得出现网络语言;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集中起来评讲,在有效识别后该使用的使用,该禁止的禁止;限定流行网络用语的数量范围等,以此促进规范习作的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注重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用和研究,逐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网络语言的学习与引用,不断优化学生习作环境,尽量减少网语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用语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嶺:基于网络资源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初探[J].时代教育,2014(24):229. [2]张聪智:让作文教学洋溢生活的芳香: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101-102. [3]熊凤梅,郑燕林: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7):8-10. [4]廖华林: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课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117-11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772d1e50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