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动画的定义 一、动画的定义 动画(Animation)一词,源自Animate一词,即“赋予生命’、“使„„活动”之意。广义来说,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不活动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使之成为有生命的会动的影像,即为动画。 作为一种空间和时问的艺术.动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两点是共通的: 1.逐格(帧)拍摄(记录) 2.创造运动幻觉(利用人的偏好作用和生理上的视觉残留现象) 动画是通过连续播放的静态图象所形成的动态幻觉.这种幻觉源于两方面:一是人类生理上的“视觉残留”,二是心理上的“感官经验”。“视觉残留”是生理上的视觉残留现象,而“心理偏好”则进一步说明视觉感官经验中,人们趋向将连续类似的图像在大脑中组织起来的心理作用。大脑进而将此信息能动地识别为动态图像,使两个孤立的画面之间形成顺畅的衔接,把连续图像认同为不同位置的同一对象,从而产生视觉动感。 因此、狭义的动画可定义为:融合了电影、绘画、木偶等语言要素,利用人的视觉残留原理和心理偏好作用、以逐格(帧)拍摄的方式,创造出一系列运动的富有生命感的幻觉画面,即为动画。 动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方早期的“幻影转盘”(西洋镜)和我国民间的走马灯和皮影戏都是动画的一种古老形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是电影摄影机被发明之后的产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画展现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什么是视觉残留 人的视觉器官,在看到的物象消失后,仍可暂时保留视觉的印象。经医学研究证实,视觉印象在人的眼中大约可保持0.1秒之久。如果两个视觉印象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0.1秒,那么前一个视觉印象尚未消失,而后一个视觉印象已经产生,并与前一个视觉印象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视觉残(暂)留现象。 故事片一般是连续拍摄的,动画片则是逐格拍摄的。动画片拍摄时先排好一幅幅画面,拍摄了一个画格之后让摄影机停止转动换上另一幅画面再拍一个画格。通常每秒动画需要安排24个画面,放映时胶片在放映机中的运转速度也是每秒钟24格(帧),这样动画片就动起来了。这就是通常称为一拍一的动画拍摄方式。 动画片在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是固定在特制的机架上进行拍摄的,摄影机只能在一个角度进行上、下,左、右等运动,它的摇、移等镜头主要是通过画面的运动来完成的。动画片中人物动作的幅度和速度完全取决于图画变化。当表现某一动作时,所画的图画越多,每幅画之间的差别越小,动作就显得越慢越平稳。反之,就显得动作快而剧烈。 在有的动画摄影台下部装有折射镜和透镜,并附有逐格放映机,它能把摄有真人活动或实景的影片逐格放映,将一幅幅画面折射上去,与画在透明赛璐培胶片上的一幅幅的动画画面合在一起逐格进行拍摄,既拍摄出真人与动画合成的影片。动画片特别适用于表现夸张的、幻想的、虚构的题材,它可以把幻想和现实紧紧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动画片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三、什么是PAL制和NSTC制 动画每秒播放的幅数决定了不同的制式。电影采用了每秒24幅画面的速度拍摄和播放。电视一般采用两种制式:一是PAL制.以每秒25幅的速度拍摄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动画就是尸AL制),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大多数都使用此制式。二是NSTC制以30幅画面的速度拍摄播放,美国和日本一般采用此制式。 每秒低于24幅画面的速度拍摄播放就会出现停顿现象。 四、什么是“一拍一”.“一拍二”、“一拍三” 动画片不同的播放介质,每秒钟播放的静止图片数量也不同。8mm和超8mm电影胶片的播放速度是每秒钟18个画格(帧)(18fps);而16mm、35mm和70mm的电影胶片播放速度是24fps(某些默片用16mm拍摄,但也是18fps的)。美国和日本的NTSC制式的视频是30fps;欧洲一些国家和中国的PAL制式的视频是25fps。对于电影动画来说,为了节省经费,很多是用所谓“一拍二”(on twos)的方式制作的,这意味着每张动画在银幕上停留两个画格,每秒钟实际上只次序出现12个画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很明显“一拍一”(on ones)更加精细,动作更加流畅,很多顶级制作的动画大片都是一秒钟绘制24张。另外即使在“一拍二”的动画中,摇镜头也必须用很“一拍一”的方式制作,否则会发生闪动。电视动画成本较低,有时甚至会采用张数更少的一拍三的方式制作,但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如果速度再慢下去,就难以产生运动幻觉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c96f6ca45177232f60a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