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时间:2022-07-31 13:13: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在轮台任西安北庭节度判官期间所作的名篇,因诗句中所蕴含的景奇、意深、情浓而成为千古名篇。

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当时在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第二次出使边关,诗人在轮台送前任武判官归京时,看到漫天的飞雪,他既感受到了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天气的奇寒、冰雪的奇丽,又涌起了对战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心中无限惆怅,这首边塞诗表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

这首七言古诗,全诗共18句,前10句仅扣文题中的“白雪”二字,8句紧扣文题中的“送归”两字展开,奇雪映别情,内涵丰富,意境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文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开篇点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中见雪,风雪共舞,点明天气之寒,风雪之后边塞将是一派什么景象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联系生活体验,好一个以梨喻冬雪的千古名句。这个新奇的比喻,既写出了雪的洁白,把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写得春意盎然,一个“忽”字把诗人的那份惊喜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这样奇特的想象,也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开阔胸襟。

“散入”一词把我们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室外转入室内。“狐裘不暧”、“锦衾薄”一系列细节描写,反衬出这种严寒真是到了让人


难以忍受的程度,而“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一句,选择的意象也极富边塞特色,从侧面反衬边塞气候奇寒,可以想见戍边将士们的生活是何等艰难。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的视线再次由室内而转入室外“百丈冰”、“万里凝”,地上冰结,天上云愁,天地之间皆着我主观之色彩,为下文写饯别酝酿了氛围。

8句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帐里,置酒饯别,“胡琴”、“琵琶”、“羌笛”三种乐器写出了送别时宴会的热闹,用边塞特有的乐器来为友人吹奏饯行之歌,歌中渗出的是淡淡的悲凉与离别的感伤。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此句细节描绘,有动有静,“纷纷”状其雪花飞扬之势,“暮雪”点明了时间,已到傍晚,“辕门”点明了送别地点。而“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被冻硬了,在风中一动不动的情形。那冻住的一面“红”与飘飞的漫天“白”形成对比,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送了一程又一程。那雪纷纷扬扬,覆盖了战友要归去的路,那飞扬的白雪,就是我无尽的别愁,我望穿冬雪,心已随友人归啊。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每每读到此处,不禁想起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句成为此诗的点睛之笔,留下了无限的


思考空间: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诗人在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伫立良久,一个“空”字堪称一绝,人去雪空,只有悠悠不尽远去的马蹄印载着诗人的担忧与感伤渐行渐远。雪空?还是心空?形成了一个艺术留白,远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之情、怅然之感顿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异风光着笔,在咏雪中暗寓别情;以送别结,在送别中描绘雪景,展现深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cb5a0e0e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