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读《立场》感悟 每一位为人师者揣着教育理想上路,渴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无痕,也期盼“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更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耳闻的是许多教师的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学习不努力,不理解老师,好心没好报……扪心自问:我们在工作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 让我想起前不久读到的一则故事: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英国伦敦一家珠宝店的业务员珍妮在接待顾客时,不慎将一粒价值连城的珍珠滚落到地上。当时,人多手杂,珠子滚到一位男青年脚边时就再也寻不见了。珍妮必须找回这颗珠子,否则的话她不但要面临“炒鱿鱼”,而且终身都难以赔偿。凭眼神,珍妮断定那位装作若无其事的男青年多半是一位失业者。这就意味着,那粒珍珠足以改变他的下一段人生,这无疑增加了她索回珍珠的难度。珍妮来到他跟前,眼含泪花,轻声地说道:“先生,在这样艰难的时期,找一份工作真是不容易的吧?这才是我上班的第三天!”男青年怔住了。细心的珍妮看在眼里,她又将这句话重复了两遍。终于,男子将背在后面的手抽出来紧紧地握住了她,等他转身快速奔出大门的时候,珍妮已经看清了手心里的那粒珍珠。珍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请把那粒珠子还我”。但如果她那样一说,等于向公众宣布了男青年的不义行为,很容易导致反目,并很可能发生意料不到的极端事情,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此时,珍妮选择的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博取同情,从而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 由此,来看看与我们朝夕相伴的教育。在学生们童年最渴望得到快乐的时候,繁重的课业,机械的训练,频繁的考试,试问: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了吗?孩子们的世界里,没有了天真烂漫,没有了欢歌笑语,没有了玩耍嬉戏。难道这就是教育所声称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果真是这样吗?恐怕不尽然。在孩子成绩落后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平均分、优秀率;在孩子违反纪律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是文明班级的评比、考核奖金的发放;在孩子有所冒犯的时候,我们想得更多的往往是自己的尊严、地位……如果,我们真的站在学生的立场,那么这样的教育一定能赏心悦目、沁人心脾,从而给人以幸福、温馨的美好享受一定是有灵魂的教育。 站在学生的立场,教育彰显的是一种悉心的呵护。 教育应是对学生人格、尊严、自信、勇气、兴趣等等的无微不至的呵护,是对学生的创新发现、独特思维以及想做“好孩子”的愿望的积极稳妥的扶持。决不能让教育变味,让“教育”这支利箭封杀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人格。 站在学生的立场,需要的是俯身倾听,坦诚相待。我们教师不要只关注“分数”(学科考试的成绩、文明班级的评比),而应更多地寻访、了解分数后面的故事。用孩子的视角看“孩子”,你会欣喜地发现: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潜藏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在闪耀。 站在学生的立场,我们应该更多地想到学生的利益。你知道学生们的快乐与烦恼吗?你知道他们的爱好吗?……有一种爱叫“伤害”,如果,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到恐惧、担忧,那么,这种爱的价值何在?教育的保护功能又何在? 站在学生的立场,体现的是一种睿智的宽容。 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站在学生的立场”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意味着对学生有更多的宽容。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的个性,领悟学生心灵世界的广袤和深邃。因为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依靠惩戒来实现的。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df0b2187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