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导语: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欢迎阅读! 在两晋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三个名士隐居浔阳,人称“浔阳三隐”。其中一个人称“五柳先生”的在柴桑(今江苏九江西)耕种田地,空闲时赋诗读书,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其乐的生活。他留下120多首诗,其中尤以田园诗最为精彩,因此赢得了中国“田园诗之父”的殊荣。他就是驰名中外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叫陶潜,他的上几代人都在晋朝朝廷为官。曾祖父陶侃坐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传到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艰难。但是,他在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家风熏陶之下,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正所谓“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它不仅知识渊博,才学过人,而且在少年时就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he和)思远翥),立志做出一番“大济于苍生”的功业。 陶渊明也曾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壮志,但现实生活却使他的梦想破灭了。因为他生活的时代盛行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政治极其腐败黑暗。人才的录用晋升采取的是“九品中正”选举法。选择官吏既不问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绩,只看家世出身。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官场里大贵族大官僚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他们对门第卑微的下僚趾高气昂,滥施淫威,处于这种世态,出身没落的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实现壮志的机会,他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9岁那年,陶渊明的亲友邻居看陶渊明家里实在太穷,便推荐他去做州里的小官吏。这是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官。不久,因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恶劣作风,辞官回家了。后来州里召他去作文书,他也辞不赴命。 35岁左右,受幻想的驱使,它曾一度出仕当了桓玄的幕僚,但他很快看清了桓玄妄图篡位的野心,悔恨不已,又“投冠旋旧墟”了。 大将刘裕起兵杀入建康,杀了桓玄之后,陶渊明迫于生计,在刘裕的麾下当了名参军。可是朝中官场上的黑暗和腐败,使他深深感到与自己的志向和个性格格不入。在一次宴会上,他借酒吐出心中的积怨,抨击官场上明争暗斗、置国家与百姓利益而不顾的丑恶现象,当场吟诗一首: 志意多所耻、不如归田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第二天,陶潜就向刘裕辞了官。 41岁时,陶潜由于家里一贫如洗,为了抚养幼小儿女,陶渊明不得不出任了彭泽县令,官虽不大,但没有朝廷里的官场琐事和虚伪应酬,陶渊明闲暇之余还可饮酒作诗,倒也惬意。可是做县令才80多天,发生了一件事,惹怒了他。这年年底,郡里督邮到县里来巡视,陶渊明穿着便服去见督邮,属吏忙劝道:“县令见督邮必须穿官服,以表恭敬。”陶渊明一听,觉得受了屈辱,生气地说:“我岂能为了区区县令的五斗米俸禄,还要向这种市井小儿折腰,献殷勤!”当天就气愤地辞了官,回家去了,从此就再没有出来做官。 陶渊明辞官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浔阳柴桑。他在自己家门前种下了五棵柳,自称“五柳先生”。从此过上了真正的归田隐居生活。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过的是“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的贫困日子。但是,他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切身体验到了彻底摆脱腐败官场、污浊世俗的“尘网”“樊笼”,“复得返自然”的欢畅心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时写的光辉杰作。一天晚上,陶渊明劳作一天后倒床熟睡了。梦中他恍恍惚惚感觉到天已大亮,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他划着小船外出捕鱼。小船顺着弯弯曲曲的溪流走了很远,结果迷了路。忽然发现前面一片桃林,桃花盛开,美艳无比,清香怡人。他被眼前奇异的景致迷住了,一路赏去。不知不觉来到了桃林尽头,也正是溪流的`源头。这里有一座小山,山脚下有一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417d2d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