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一般社会形态

时间:2022-04-11 13:27:3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一般社会形态

(2012-05-03 11:11:36)

农耕文明和工商文明世俗化体系比较研究之一

绝地天通:上古中国农耕文明世俗化体系建立的开端

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一般社会形态



农耕文明是古代社会最普遍存在的文明类型。由于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古人类的定居生活等的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是第一次生产力的飞跃。世界早期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皆属于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特点是:从事农业的群落通常过着定居生活,生产方式自给自足,部落组成人员较为稳定、有序,流动性相对较差。因而在长期发展中,易形成严明的等级秩序和王权政治。农业对土地、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有较高的依赖性和顺从,由此产生较为强烈的宗教信仰。人类童年期对自然界缺乏了解,知识贫乏,且生产力极端地下,对自然的各种威胁下产生了恐惧感,因而产生了一些较为原始的宗教形式,例如巫术、图腾崇拜、萨满教等。其中一部分则逐渐发展以信仰为主的宗教,并发展出一个共同的组织,包括庙宇、僧侣制度、教义信条、经典,以及完整的思想体系。

王权政治和宗教两者往往相互依赖,形成非常紧密的关系,这是由于的权威要被一个庞大的、层次复杂的机构接受,这个机构又要被所有的臣民接受,宗教信仰则可这种权威提供信仰基础。而宗教则仰赖的权威,得到俗世行政上的便利而得以兴旺发展。因此,很容易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宗教在组织上和世俗政权平行、并列或者甚至合一,其教义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并逐渐转化为国家的行政组织力量之一,往往和世俗政权一起共同履行统治职能。

这种现象在古代世界很普遍,在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巴比伦、印度都属于这种情况。 古巴比伦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都形成了强大的神庙体系,这些神庙在不仅在宗教上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政治上和王权分庭抗礼,互为倚重也互相掣肘。神庙不但有强大的宗教权威,还在经济上拥有大量土地、财产、人口,在文化上垄断教育,对社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美索不达米亚,国家的王权受到三种限制:法律、贵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势力。国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权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祭司拥有极大的特权。祭司是国家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往往是国家少数垄断了文化知识的人。在神庙开设的学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师,通过教育对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垄断思想的阶层。 【注1

古埃及宗教。。。。贯穿在古埃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法老集中央政权和宗教于一身,各州的州长集地方政权和宗教为一身,中央的大臣和地方的官吏与神庙中的祭司一起执行法老和州长的命令,形成政教合一的体制。新王国时期,“神庙占有全国1/7 的土地,可见神庙财产之巨,庙中人数之多,祭司们势力之大。实际上形成了神庙经济制度。 【注2

有人将这种模式称为神权官僚制度,我们把古埃及这种法老和神合一,各州州长和祭祀长合一,并且利用宗教文化培养出大量只是分子作为国家官僚组织中主要成分的政治结构称为


为神权官僚政治结构。……这是古埃及社会能最早形成中央集权文官政府的必备条件。【注3这种制度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典型。 印度文明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有所不同,但也具有强烈的政教合特点。古代印度产生了婆罗门(印度教)、耆那、佛教等世界著名宗教,虽然花样繁多,但却围绕着一个核心,种姓地位的问题。

印度教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证明一个祭祀阶层(婆罗门)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印度的宗教同种姓制度联在一起的,……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古代印度的宗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而耆那教和佛教的出现,则是刹帝利种姓为了和婆罗门种姓相抗衡而出现的。耆那教始祖耆那和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皆出身王族,其众生平等、人人皆可通过苦修成佛的思想,直接指向婆罗门这个特权祭祀种姓。印度宗教的变迁,实际上是不同阶层通过宗教争夺地位的过程。至今,种姓制度还影响着现代印度社会。因而,印度是政教合一的另一个类型。

埃及、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虽然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宗教其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并逐渐转化为国家的行政组织力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注1史仲文 胡晓林《世界古代前期宗教史》[M]51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出版 【注2史仲文 胡晓林《世界古代前期宗教史》[M]42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出版 【注3金观涛《悲壮的衰落》[M]98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年出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6059a50c22590102029d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