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导与练 李锦超 一、先秦诸子言论导读 先秦诸子散文,包括各种不同学术流派与政治观点的文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但最重要的还是儒家、墨家、道家与法家这四家的文章,儒家文集主要是《论语》《孟子》《荀子》,墨家作品主要是《墨子》,道家作品主要为《老子》《庄子》,法家作品代表为《韩非子》。从言论阅读来看,一般指《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这些作品,其阅读应注重以下几点: 1、文言实词,更多地体现出词语本义的原初特点; 2、文言虚词,则以“而、以、诸、则、矣、于”这些常用词为主体; 3、通假现象突出; 4、文言句式以省略句、倒装句为主; 5、文意理解强调文章中所关涉的人、事、情、理、思;特别是作者的态度、观点; 6、语言特点与写作特色的鉴赏。 以《论语•微子》中“子路从而后”为例: 子路从①而②后,遇丈人,以杖荷③蓧。子路问曰:“子见④夫子乎⑤?”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⑥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⑦之,见⑧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⑨。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⑩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①从,动词,跟从,跟随。②而,连词,却。③荷,用肩扛着。④见,动词,看到。⑤乎,语助词,吗。⑥孰,疑问代词,谁。⑦食,动词,给„„吃。⑧见,通“现”。⑨以告,以之告。告,动词,讲述。⑩如之何,如何,表示疑问语气,怎么。 朱熹注曰: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盖丈人之接子路甚倨,而子路益恭,丈人因见其二子焉。则于长幼之节,固知其不可废矣。故因其所明以晓之。伦,序也。人之大伦有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殉禄也。 文章写丈人(隐者)鄙视孔子汲汲以求的生活方式,却恪守待人之道;通过子路批评隐者洁身自好,表现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人生观和孔子思想中的“义”。 二、文言文阅读积累 文言文阅读,要求浅易。学习中,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突破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能够准确翻译文句,并且对文章进行赏析评价。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 1 无恨也。矧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1、下列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吾为汝家妇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①居穷,自力于衣食②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 C. ①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 ①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②故曰弊在赂秦 2、下列句式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何恃而能自守耶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B. ①此死狱也 ②此余之所得也 C. ①是真发于中者邪 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面三胜 D. ①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 ②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下列句中“之”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汝其勉之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 ①然知汝父之能养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C. ①要其心之厚于仁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①后当以吾语告之 ②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4、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俾:使 B.不及事吾姑 姑:姑姑 C.矧求而有得邪 矧:况且 D.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 矜:夸耀 5、关于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借太夫人之口,讲述作者父亲生前的事情,突出他父亲的孝顺、仁厚和清廉。 B.文中“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一句,表现了作者的父亲此情此景的复杂心情,一是在奉养母亲时贫而不能,一是祭典母亲时的丰而无用。 C.这篇文章与《祭十二郎文》一样,注重细节的刻划,在细微处见真情。比如:写到“间御酒食”的细节,人物心理与情感溢满言词。 D.文中主要记述了作者父亲生前的三件事:孝顺母亲、仁厚判案和以志教子。但件件动人,事事感人。 6、翻译下面句子: A. 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 B. 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 C. 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D.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三、古代诗词鉴赏方略 古代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在鉴赏时,要着重注意以下方面: 1、句子的理解,是鉴赏的基础。诗词语言生动、传神、优美、精练、隽永,其特点是:古今异义,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因为”之意,不可理解为“坐着”;句式 2 倒装,比如“今朝试卷孤篷看”应是“今朝试看卷孤篷”;典故常识,比如“三春白雪归青冢”中“青冢”用汉王昭君典;修辞手法,比如:“细草摇头忽报侬”运用拟人手法。 2、诗情的领悟,是鉴赏的关键。抓住诗词中的时间、地点、景、物、事,体会作者的思、情、意;特点针对古典诗词的情与景的关系,结合作者的生活与思想指向,感受其情趣和意味。 3、意境的玩索,是鉴赏的目标。意境是诗词所描绘的图景与思想情感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鉴赏中,要理清意向,把握意向的特征,结合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进而深入到作品中去,体味其意境美。 4、表达方式,是鉴赏的重要途径。一般而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借物咏怀,一是寓情于景,一是借事抒情。 以杜甫《月夜忆舍弟》为例,加以说明。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中“况乃未休兵”句就是一个倒装句,语序当为“况乃兵未休”,“兵”借指战争。诗中“戍鼓”“秋边”既点明时间,又点明地点,将秋天边地的特征显示出来。由“故乡”“月明”“无家”“分散”可以体会到诗中的战争之苦与思乡之痛。就表达方式而言,作者寓情于景,借月圆人不聚抒写写出家国遭受战乱的悲痛之情。 适应性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为什么而“喜”? 2、结合全诗,分析诗末“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杜甫的诗歌《月夜》,回答后面的问题。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人们评价这首诗写法说“从对方写来”,你怎么理解? 2、有人说这首诗隐含了作者对安宁的企盼,试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兰花 张先 巳卯吴兴寒食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诗上片着重写_______________,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肖的美好,游人的欢乐;下片着重写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盛况。 2、词中第一句中“竞”和第二句中“并”颇值玩味,试说说其妙处。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7b5a2b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