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遂想起》完美解析

时间:2022-10-04 08:1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天,遂想起》完美解析

《春天,遂想起》 余光中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N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N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

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在今夕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在苦苦冥思“我是谁呢”?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拥有璀璨的文笔。

他,就是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兼翻译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二、 作者生平简介:

故乡情结、爱国情怀是本诗的灵魂。要想深切地理解作者为何对江南梦绕魂牵,就必须多作者的生平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余光中祖籍虽是福建永春,但他本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他的青少年时代就浸润在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风土人情及悠久历史文化之中。21岁时,诗人离开大陆移居台湾。


由于两岸的政治隔离,直到本诗创作之日,他始终不能重归故里。对故乡的思念日积月累,最终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诗句,迸发出来。 三、学生朗诵,鉴赏。 四、 鉴赏点评: (一) 本诗的中心意象是“江南”,作者在这一中心意象前加了许多修饰语,请在原诗中找出这些修饰语,并思考:这些修饰语大体可概括为哪几类?它们表现了江南的什么特点?

提示:这些修饰语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有关景物、风物的,如:“酒旗招展的”、“遍地垂柳的”、“杏花春雨的”、“多湖的”、“多寺的”、

“多亭的”、“多风筝的”、“多燕子的”、“钟声里的”等等;二是有关人物、人情的,如:“小杜的”、“苏小小的”、“乾隆皇帝的”等等。

第一类景物风物的修饰语从声、色、自然与人文等多种角度渲染出江南水乡物产富饶、风光旖旎,繁华又不失温情与可人的独特魅力。第二类人物人情的修饰语着重强调了江南厚实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两者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地地道道的氤氲着江南水乡旖旎气息的意境。 从思维的角度看,这些修饰语充分体现了形象思维这一诗歌的本质特点。作者在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过程中,力求用最具体可感、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言材料来组织思维。这也是本诗虽然语言质朴但却诗意盎然的主要原因。

(二) 本诗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从诗歌的文气和韵律来看,括号中的文字夹杂在全诗里似乎有些别扭,你认为这些文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提示:括号里的文字,有三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

如果把这首诗歌的抒情对象(或者说是着眼点)称作是“彼”的话,那么这些括号里的文字可以称作是“此”。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bc811f42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