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野下的象征性暴力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暴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是,很多学者关注的仅仅是“真实性暴力”,对于更为隐蔽的“象征性暴力”却提之甚少。暴力已经渗入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其进行文化研究是极其必要的。本文试图用文化研究的观点,以欧茨的小说《他们》为例,阐释象征性暴力的运作过程,提醒人们正视现代社会中的这种不冷杀手。 【关键词】文化研究;象征性暴力;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他们 1.社会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被炒得火热,很多学者都在打文化研究的擦边球。那么什么是文化研究呢?对于这一文学概念,很难有统一的定论,因为文化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研究方式,它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包括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正是因为它广阔的内涵,所以很难给出文化研究的确切定义。文化研究的广阔内涵往往使学者在研究文学或者文艺的时候横跨许多学科,涉及众多领域。因此,这一新兴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摆脱了多年仅仅被束缚在单一领域研究的桎梏,让文学研究与历史社会现实接轨,真正实现了“文以载道”的目的。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文学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往往有不同的文化研究指导方法。大文化家威廉斯就说,“我要试图发展一种社会整体理论,把文化研究视为整个生活方式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找到研究结构的方式……这些方式可以用于联系和阐明具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也可以用于更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关系,取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公式,代之以最能动的观念,即一个不均衡然而相互决定的力量场。”[1]“也就是说,通过对某一社会的文化进行分析,以„恢复生产和消费该社会的文化作品和实践的男女老少们应共同拥有的规范和行为和思想体系‟” [2]国内有些学者则认为,“文化研究就应该是揭底,将这种同谋的关系,将文化领域中这种不知不觉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揭穿”。[3] 文化研究涉及众多学科,往往很难从单一学科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而杂糅了各类学科的文化研究又往往显得过于泛泛。因此,以一个学科为主要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不失为一个良策: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以象征性暴力为切入点,对于欧茨的小说《他们》进行文化研究。文学与社会和我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作品表现过去社会的一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并引导我们面向未来。”[4]因此有必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探究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分析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的警示作用。 2.文化视野下的暴力解读 暴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在政治和阶级斗争中,暴力是一种维护国家统治的必要手段。传统的暴力概念更多的是一种物理强制性力量(硬暴力)。社会学中也把暴力定义为以权力为基础的物理性强制力;当提到与之相对的另一种力量时,则称为自觉追随引导的力量。有些文学研究者和文化研究者把“暴力”分为“真实性暴力”(real violence)和“象征性暴力”(symbolic violence)。 真实性暴力顾名思义就是各大辞典对于暴力的传统定义,就是可见的有形的,也可以叫做硬暴力;而象征性暴力,布迪厄称之为“象征符号性暴力”,他认为,“对个人而言,通过教育、文化、知识、美感、情趣、语言等,象征符号性暴力为人们提供或剥夺其所需要的关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感。”[3]以教育为例,“社会通过教育来调和传统价值观和社会变化,在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幌子下维护现存的社会再生产秩序。于是,教育成为再生产和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统治形式。那么,对社会主体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暴力‟或„软暴力‟过程。”正如布尔迪厄所说:“当教育在商品和服务生产以及生产者本身的生产过程中扮决定性角色时,教育就不再是纯粹的教育了。”[5]可见象征暴力是相对于真实暴力也就是传统有形的硬暴力一种暴力类型。荷兰人类学家安东·布洛克Anton Blok也认为暴力有象征符号性这一分类,他指出,“解读暴力者传送出来的信息非常重要,正是他们的行动所带有的符号因素触及到了这一关键问题。使用文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讨暴力,关键是要揭示出那些从表面上看来„无意义‟暴力中含有的意义……”[6]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正如布迪厄认为的那样包含教育、文化、知识、情趣等,那么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布迪厄以教育为例,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在从事社会的再生产,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获得,而建立起一种权利支配与被支配的之间的关系。”[3]“教育和学术变成一种象征符号性资源,成为人们增强支配新高地位和获得权威的途径。”[3] 3.《他们》中的象征性暴力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符号性暴力给我们重要的文化启示,从小说《他们》的文本出发,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就是爱情、金钱、婚姻和阶级等。这些象征性符号暴力手段和教育、语言、美感等一样把“社会统治真实的经济根基被转换或掩盖为其它关系,经济关系被转换为主体在天赋、品位、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因此,社会统治结构的再生产就依靠文化价值进行强化,而这些本来就不具有普遍性或真理性的文化价值变为普遍性的真理,约定俗成的„规则‟变为社会发展的本质属性,而其政治、历史、文化内涵与语境被掏空。”[7]和教育一样,《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阶级等在(www.rkanr.com tang)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都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性暴力存在。它们已经变了调,不再是字面所具有的单纯意义,而是“他们”所利用的温柔暴力。由于当时社会、阶级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他们需要利用这些象征符号性暴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关系或找寻自我价值,于是,利用金钱,爱情、婚姻、阶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如布迪厄所说是“软暴力”或“象征暴力”的过程。那么,它们所具有的原本意义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象征符号性暴力手段。 在小说中,金钱不再是表面意义的钞票,而是被女主人公莫琳比作像文学一样具有崇高意义之物,甚至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金钱对于莫琳来说更是一种精神需求,委身于不同男人实际上是实施了变相的金钱暴力。爱情自古是崇高神圣的字眼,但却被小说中的娜旦用以满足自己骚动不安的情绪和永无止尽的情欲,她这个空虚的女性对朱尔斯施了一计甜蜜的爱情暴力。小说中的婚姻不是由爱而生,只是为了满足结婚的需要。莫琳和吉姆的婚姻是互相使用温柔暴力的结果。吉姆大学教师和中产阶级的身份无形中对莫琳施加了阶级暴力,而莫琳这个饱受暴力侵扰的女性也使用了相同的手段,从而达到自己跻身中产阶级的目的。通过揭示金钱、爱情、阶级和婚姻等暴力,欧茨提醒人们社会中不仅充斥着真实性暴力,还处处隐藏着象征性暴力而各种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导致象征性暴力的恶果。 4.结语 布迪厄提出的象征性暴力主要是针对教育而言,考察了它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其实不难发现,社会文化中类似教育暴力的符号性暴力还有很多,比如《他们》中的金钱,爱情,婚姻。欧茨不仅给出了一个平淡的暴力前奏,甚至将暴力本身也生活化了,哪怕是暴力,也如同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事故而己。象征性暴力的场域极其广泛,相比真实性暴力,它们隐藏在当代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真实性暴力已经屡见不鲜,而隐蔽于日常生活中的象征暴力却往往不易察觉。欧茨描写的那些真实性暴力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而更令人们心理感到可怕的是象征性暴力无处不在的阴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7bff8cb9d528ea81c779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