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典故

时间:2022-09-10 04:17: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鼓作气典故

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补充说明:“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一鼓作气,把进攻的目标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不能读作“yì”。 [辨形] ;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 趁热打铁


[反义] 一败如水 一败涂地 偃旗息鼓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辨析] ~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1. 我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敌人两个据点。 2.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3. 趁此大捷,我军应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扫穴犁庭。 4. 古语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 5. 我们要一鼓作气在三天之内把运动会的准备工作做完。 6. 在学校举办的爬山比赛中,我一鼓作气,第一个登上山顶。 7. 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一鼓作气,不要打退堂鼓。 8. 同学们!且让我们一鼓作气攻上山顶。 9. 我们一鼓作气地完成了任务。

10. 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气的精神。 11. 你要一鼓作气冲过难关,一迟疑可能就气馁了。 12. 此刻且看我们一鼓作气地冲向目的地。

13.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剩余的工作全部做完了。 14. 我军一鼓作气把敌人打垮了。

15. 做这种事就要一鼓作气,拖三阻四,难有成就。

16. 我们要一鼓作气,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班清扫路边垃圾的任务。 17. 同学们,还有三十米街道就打扫完了,我们要一鼓作气啊! 18. 他拿起笔,一鼓作气连写了三幅字。 19. 大家一鼓作气,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20. 可惜的是他没能一鼓作气将这一方案推广到其他税种中。 21. 我就凭一鼓作气的精神,独立完成这件作品。 22. 干事就该一鼓作气,切不可拖拉应付。 23. 我们干脆一鼓作气把这些事做完再休息。 24. 小英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地把这项工作完成了。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e142d5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