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酒怡情散文 “小酒怡情”,第一次是在电视养生节目里听专家说的。 什么叫“小酒怡情”?脑子里随即想起了一句诗,一幅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看,潺潺流水不断,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莲花盛开,一座矮小的茅草房里,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乘着酒意,彼此“媚好”——那份柔情蜜意,那种夫唱妇随,那种情投意合,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不就是典型的“小酒怡情”么?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应该怎么喝?我喝过酒。不过一个人不喝,必须朋友们一起才痛快。一句尽人皆知的流行语叫“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一点点”。年轻时感情用事,三杯酒下肚,便豪气干云,经常挂在嘴边的狂言叫“喝狗舔”。这里有一个典故。屋里一个爷爷贪酒。最热的天气出门干体力活,在挥汗如雨的中午,他不喝茶,也不喝水,只要一小口酒就能止渴。他喝酒,用嘴轻轻地嗞,然后用舌头舔盛酒的盐水瓶。那时候市面上流行的只有红薯干做的度数很高的普通白酒,喝的时候明显有呛人喉咙的感觉。就是那种酒,他宝贝似的敝帚自珍。爷爷家里穷,平日里难得喝了一点酒,生怕人家不知道似的,酒后特别爱说话,并且妙语连篇。他喝酒后或者故意炫耀,在眼角眉梢里都显现出怪异神情来,或者跑到女人们的后面大喊一声,当真气如洪钟,气冲霄汉,然后哈哈大笑。 我跟朋友们喝的’酒也不好。最初流行的是“大众茅台”——“特制高粱酒”,后来是“明光大曲”“佛子岭酒”“明光优液”“四特酒”。往往暑假里中午来了朋友,没有电话通知,那时候乡下没有专门卖菜的,一般都只是一些家常菜。油炸花生米,辣椒炒小毛鱼,辣椒炒鸡蛋,炒豆角,炒茄子,红薯圆子什么的。妻在灶上紧张忙碌着,我们则从花生米、小毛鱼开始喝酒。有时甚至辣椒酱、腐乳、豆豉、腌菜都统统端上来。我们醉翁之意不在“菜”,有酒就行。酒喝多了,声音自然大了,老父亲推门进来,没有好脸色。我们顿时收敛多了。但是父亲走后,我们闩上门,又痛痛快快地喝开了。 我和酒友们就这样经常大战三百合。痛快倒是痛快,然而“大酒伤身”,酒后常感觉头疼,头晕。后来,血压高了,再后来,血糖也高了。终于,我不得不跟酒“拜拜”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终于成为历史了。 最近几年没事经常留心看电视养生节目,慢慢注意到专家们说的“戒烟限酒”。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遗兴。”专家说,夜晚服用少量的白酒,可平缓的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催眠作用。饮少量白酒还可刺激胃液分泌与唾液分泌,因而起到健胃和止痛、利小便及驱虫的作用。 原来酒有两面性。 我喜欢吃“清炖肉”,但不喜欢那种油腻的感觉。于是,我倒一盅酒,吃肉时嗞一点点——尽管只是一点点,明显感觉到酒的那种芬芳,香醇,感觉不到油腻。第一次品味到“小酒怡情”!于是慢慢嚼着肉,轻轻嗞一点酒,让酒一点一点地进入喉咙里,进入肠道里,细细品味着酒柔柔的醇香,感觉有点飘飘然。 后来,酒席上熟人在一起时,也让倒上一点酒。无数次举杯陪酒,无数次举杯敬酒。每一次都只是喝了一点点,享受着美酒飘香,千杯未醉的境界,体会着“小酒怡情”的美妙。再后来,体力劳动后,身体有一点酸溜溜的感觉时,也倒上一点酒,慢慢喝着,品着。甚至梅雨季节,蒙蒙细雨无休无止,地里仿佛出水,我也喝一点小酒,慢慢喝着,品着。极寒天气里,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我也喝一点小酒,慢慢喝着,品着。享受酒的那种壮神御寒,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的性能,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人老了。不知不觉中,生活节奏都明显慢了半拍。早晨起床不再是鲤鱼打挺一跃而起,而是“三个半分钟”。退休了,平常在家没有什么事做了,我没事找事。晴天找晴天的事,雨天找雨天事。我不让自己空虚。我做事一天只做一点,以不感觉累为度。慢慢来,分阶段、有步骤地做。正月里种山芋。我切地,平墒子,掏沟,拌粪,一共四、五天才做完。眼下我又切墒子准备苦荞麦。切一块,翻转来,盖住草,捣碎,然后再切第二锹。一天切一墒。而且还拿一个小马儿,切一会,坐一会。望望青山绿水,欣赏蓝天白云红日,聆听鸟语花香。感觉生活在诗情画意中。通常太阳偏西才出门,红日西斜就回家,劳动就一个小时左右。我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完全没有必要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戴月荷锄归”。我不想有劳累的感觉。 难得接连几个晴天。我在门口菜园子扯草。我不是低着头,弓着腰,那样时间长了起来会头晕,不好。我注意保护自己。端个马儿坐着,前后左右,一根根,一颗颗,细细地,慢慢地扯草。一小会,喝口茶。慢慢来,不着急。劳动后,望着菜园子里绿油油的青菜,没有一根杂草。一种收获的期待,一种丰收在望的喜悦,一种久违的成就感,一种胜利者的豪情,一齐涌上心头。 小酒怡情。小劳动,也怡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1a6acd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