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原文及译文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超过?归雁洛阳边。 1.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北临长江。 3.客路:旅途。 9.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广。 10.风正:风顺(而和)。 11.悬:摆。 12.海日:海上的旭日。 13.残夜:夜色已孤,指天将下集。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14.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游客路经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和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飘扬,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文学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这首诗就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当时正值冬天下春来,旭日初升,诗人直面江南景色,置身于水路孤舟,体会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全然融纳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得授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并无悲伤婉转,反而整体表现出来在昼夜桥接、时序交错之际对独有的江南景色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辨认出的欢欣,并且构成高朗壮丽的审美境界。特别就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及,被后人视作盛唐气象的标志。即使就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高耸的境界实际上也算是“星雕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范型。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宽”,就是整体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跌,江水茫茫,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元显恭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宽广。这一句,写下得恢宏高耸,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到精彩。“高悬”就是端的端的直直地低挂着的样子。诗人不必“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无法确保“一帆高悬”。风虽承,却更慢,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就是顺风,又就是和风,帆才能“高悬”。那个“正”字,并任纸盒“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下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例如王夫之所表示,这句诗的妙处,还是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旧必须转弯子,这样的小景就是难得发生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甩浪涌,这样的小景也就是难得发生的。诗句精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宽广、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整体表现出来了。冉雍宏伟。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广,和风吹起,船帆扬起,何其青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差评这两句诗说道:“诗人以来,鲜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而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道,可是殷没交代,但其中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就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就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6d8073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