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而作、有感而发的欧阳修散文 欧阳修为北宋文坛大家,欲了解一位文学家及其创作,必先了解其所处时代,此所谓知人论世。总体来说,宋朝是一个崇文抑武的朝代,文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过着优渥的生活,因此北宋文人大都具有很高的参政热情,往往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文人生活优游,不可谓不美,然而美中亦有不足。其时党争厉害,党派之间往往互相倾轧,因此官员的升迁贬谪则十分频繁(欧阳修自身就有三次贬谪经历,也有学者认为第三次不能算作被贬,莫衷一是,这里参照大部分人的说法),与此同时,文人作品中关于贬谪的内容也很多;除此之外,北宋还边患不断,这使得北宋文人的忧患意识很高。以上三点体现在欧阳修身上就是文章皆有为而作,有感而发。欧阳修主要活动于北宋前期,文学史家给他的形象定位是开拓者和改革者以及喜提携后进的长者。定位为开拓改革者大体因继韩柳中唐古文运动后高举北宋诗文革新的大旗,努力开拓,自成一家,大体上奠定了宋文继续发展的基础。诗文革新获得成功无可置疑,但如果取得成果却不加以巩固夯实,北宋诗文革新将步韩柳中唐古文运动之后尘—后继无人,难以维持。所以,欧阳修提携后进是其独特人格魅力,客观上也为诗文革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此为止,已经可以大体了解欧阳修其文其人,以及在他力促下的诗文革新,下面将从行文理念、语言和结构三方面具体谈谈阅读感受。 首先讲行文理念,后人评论欧阳修散文常用'六一风神'一以概之。学者王水照先生《欧阳修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曾对此有简单论述,他认为六一风神的审美核心'追抚今昔、俯仰盛衰、沉吟哀乐'与其洛中三年的文化交游有关,因为这些特质皆体现在他为洛阳文友作的墓志、祭文中。袁行霈先生的'有为而作,有感而发'这一说法也与之异曲同工,只不过包含文章的范围更广,不只是追忆友情也包括抒发政治失意的文章。如卷十五的第一篇《黄杨子树赋》,此赋写于他贬官夷陵途中所作。此赋之序言说'独念此树生穷僻,不得依君子封殖倍受赏,而樵夫野老又不知甚惜,作小赋以歌之',表面看是惜树,实际上恐怕是惜己。有文为证,'涧断无路,林高色瞑,偏依最险之处,独立无人之迹',这或许是作者对自己未来处境的预判;再如'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以两个问句表明自己内心愤懑。再如同卷之《憎苍蝇赋》,如果忽略其写作背景,不看最后一段,那么真有可能将它认为是沈复《浮生六记 童趣》中'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之类的文字。然而此赋作于治平三年,当为讽喻之作。开头一句'苍蝇,苍蝇,嗟尔之为生'以强烈的感叹语气表示自己的不满,说其虽小,无毒尾、利嘴,然为害至要,一语中的。接下来分三层说明其为害于人。第一个害处是扰人清梦,第二个害处是扰人宴会,第三个害处是破坏人的食物。最后以抒情的语调发表议论,从苍蝇害人延伸到馋人乱国。全篇条理清晰,末尾议论乃全文之肯綮。前已说过,北宋党争厉害,文人的政治历程会影响其写作,上举两赋皆可证,同时也可说明其写作理念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有为而作,有感而发还有一层意思即文道合一,干系政治民生,这在一些为他人写的墓志铭中可体现。如卷二九《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杨公墓志铭》,开头'出其《兵论》一篇,以示其子忱、糙,而授以言曰'臣子虽死不敢忘其君父者,天下之至恩大义也。今臣偕不幸,犹以垂闭之口,言天下莫大之忧为陛下无穷之虑者'',写杨公告老后仍忧念国事。接下来写其文武兼任,于太平时上书言边事,战乱之际作《兵车阵图》及刀盾等等。虽然墓志铭的写作原则为隐恶扬善,但欧阳修对杨公'善'的描写也是有选择的。他侧重于选择政治上的功绩,突出杨公的心念国事民生,包括后文'知河中府、陕、并、邢、沧、杭五州,所至皆有能绩。为人廉洁刚直,少屈而难犯。'也是说其政治才能。欧阳修于诗方面直接运用散文常用的语气助词、介词和结构助词等,散文中这类虚词更是多,尤其是语气词,这也与其为文有感而发有关,如卷五十《祭石曼卿文》:'呜呼曼卿,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呜呼曼卿,吾不见子久矣;呜呼曼卿,盛衰之理,固知其如此'连用三个'呜呼曼卿'开头。同卷《祭程相公文》:'呜呼,公于时人,气刚难合'、《祭杜祁公文》:'呜呼,进不知富贵之为乐,退不忘天下以为心'。 其次说语言,以有限的阅读观之,欧阳修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晓畅自然,与黄庭坚的奇崛险怪相对。晓畅自然的直接好处就是平易好懂,如卷四十《浮槎山水记》首先'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槎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交代了浮槎山之方位及其得名缘由;又引出陆羽《茶经》,为下文写浮槎山之水设伏,接着由水又发一议论,言富贵者之乐与山林者之乐不可兼得。全文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用平实的语言道出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之不同。其语虽平实,却仍可看出其深厚的学识。从他对浮槎山的命名由来及其对水质的选择可以看出,原文是这样写的:'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鬼斧天工方能称为自然,非人力雕琢而成,欧阳修的文章便极少雕润痕迹。如卷四十四《六一居士传》开头简单介绍自己由'醉翁'更号为'六一居士',客问何为六一,修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话毕,客笑。全文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无华丽的辞藻雕饰。相比于西昆派《西昆酬唱集》命名的钻书堆,寻旧典,欧阳修更号六一居士则自然太多。客问主答,言语间虽有戏谑,更多的是他自己对人生的认知。这些道理皆随交谈的进行自然流露,没有说教的感觉,十分自然。 最后讲结构,欧文结构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条理井然,层次分明。前面分析行文理念和语言时已能很清楚的感觉到这一特点。不仅政论文,辩等特殊文体条理清晰有层次,而且山水游记也如此,下文举例详细说明。如卷十七《为君难论》,此论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说明为君难,难在用人。用人贵在专与笃,在此基础上又简单提出用人过专过笃而招致祸败的两种情况,后文分两层,用大量文字及史实证明自己的论点。第一层写前秦符坚偏信将军慕容垂攻打东晋兵败的史实,先写符坚'三不信',层层递进,再写'一信',最后交代其兵威沮丧,至于乱亡的结局。,第二层写后唐清泰帝信薛文遇导致晋祖谋反之事。文末再举齐桓管仲和刘备诸葛孔明之例形成对比,从而再得出结论:用人是否专笃取决于其令出国民是否遵从,其事行是否便臣民。下半部分承接上半部分进一步论证'用人之难未若听言之难',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听其言可用,用之则败人事',此处用赵括纸上谈兵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大败之例;第二种情况是'听其言言不可用,然非用之不能成功',此处列始皇伐楚不听老将王翦而信任年轻将军李信导致战争失利的史实。最后由前两例得出:'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的结论。细观修文,不仅结构上条理清晰,而且其总分总模式,逐条分析的写法无意间形成一种连贯纵横的气势,使人读来清爽通透,畅快淋漓。关于山水游记方面可以参考前文《浮槎山水记》的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中国散文历史悠久,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早期的散文简单且质木不文,后来逐渐发展,到了战国形成了众横捭阖的战国特色,魏晋南北朝时的特点是繁缛,唐朝韩柳主张复古,力避繁缛;但复古时期不长,所以宋人再次进行诗文革新。纵向看来,散文的发展有两个基本方向,也不能单单局限于散文,应该说文学有两种发展方向,质朴却实用和文华却虚浮。二者总是有一方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迅速,然后走向极致,极致过后便向另一端发展,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因此对于欧阳修文章的看法也不能太僵化,也不敢妄自菲薄古人,对于欧阳修更多的是仰慕学习,其散文写作手法放置于现代社会也不过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6efbd6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00.html